首页 理论教育 《诸子平议》研究:意义与方法

《诸子平议》研究:意义与方法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選題的意義有二:一是通過對《諸子平議》在校釋術語的用、校釋方法的使用及校釋得失等方面的考察研究來豐富和深化傳統校勘訓詁學的研究內容。長期以來,少有專門的研究。二是通過與《讀書雜誌》、《劄迻》具體校釋條例的比較,探討俞樾在校勘、訓釋中不同於王念孫、孫詒讓的特點,以此豐富和深化對俞樾個人學術成就及治學特點的研究。

《诸子平议》研究:意义与方法

本選題的意義有二:

一是通過對《諸子平議》在校釋術語的運用、校釋方法的使用及校釋得失等方面的考察研究來豐富和深化傳統校勘訓詁學的研究內容。作爲繼《讀書雜誌》之後“最精善之校勘著作”,俞樾的《諸子平議》無論是在校勘學上,還是在訓詁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長期以來,少有專門的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力圖全面的而不是舉例式的對《諸子平議》進行深入細緻的考察,以此探討該書的價值及得失產生的深層原因。

二是通過與《讀書雜誌》、《劄迻》具體校釋條例的比較,探討俞樾在校勘、訓釋中不同於王念孫、孫詒讓的特點,以此豐富和深化對俞樾個人學術成就及治學特點的研究。王念孫、俞樾、孫詒讓三人都是清代著名的國學大師,在學術上有前後相承的關係。《讀書雜誌》、《諸子平議》、《劄迻》都是以訓釋古代典籍爲主要內容的劄記體專著,代表了當時的最高學術成就。俞和孫都私淑王氏,因而三書在校釋方法尤其是具體校釋條目上表現出較強的共性,通過對三書中共有的校釋實例進行全面而細緻的比較,有利於凸現《諸子平議》及俞樾個人治學特點,從而探討俞樾在校釋古籍中的得失及深層原因。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利用資料統計,通過定量分析的方法來考察《諸子平議》各種術語的使用情況、各種校釋方法的使用情況以及各種材料的運用情況,並以此爲基礎進一步探究其得失與原因。第二,利用比較法,通過詳細調查《諸子平議》中校釋術語、校釋方法、校釋材料等具體運用情況,將之與《讀書雜誌》、《劄迻》進行一定程度的對比,從中分析和探究《諸子平議》在校勘、訓釋中的特點及傾向性。

【注释】

[1]王其和先生認爲俞樾生卒年是1821—1906年。實際上,俞樾卒於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西曆爲1907年2月5日。

[2]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周雲青:《俞曲園先生年譜》,載《民鐸雜誌》第9卷第1號,1927年。

[4]民國文獻資料叢編:《清代七百名人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

[5]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嶽麓書社,1998年。

[6]繆荃孫:《續碑傳集卷七十五》,載《近代中國史料叢刊99輯》,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7]此統計根據《春在堂全書總目》光緒二十五年重定本。孫福喜《評俞樾對中國文獻學的貢獻》(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稱俞樾一生著述繁複,“共約500卷,合稱《春在堂全書》”。羅雄飛《論俞樾的“因文見道”思想及其學術風格》(載《齊魯學刊》2004年第3期)稱《春在堂全書》“近500卷”。王其和先生統計《春在堂全書》四百八十六卷,較準確。

[8]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第1版。

[9]傅斯年:《傅斯年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頁。(www.xing528.com)

[10]許威漢:《訓詁學導論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嶽麓書社,1998年。

[12]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載《梁啟超全集》第八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5頁。

[13]俞樾:《春在堂尺牘》,載《春在堂全書》,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訂本(石印本)。

[14]石磊、黃昕:《商君書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載《梁啟超全集》第八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5頁。以下同例,不注。

[16]李天根:《諸子平議補錄》,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版。

[17]參見曾昭旭:《俞曲園學記》,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版。

[18]李中生:《荀子校詁叢稿》,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孫良明:《從王念孫的“文同一例”到俞樾的“文法一律”》,載《山西師大學報》,1996年第1期。

[20]溫美姬:《王念孫、俞樾校釋〈荀子〉特色差異之研究》,載《南昌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21]王智忠:《〈諸子平議〉訓詁失摭拾》,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