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原理:社会条件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原理:社会条件对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要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在义务教育的年限确定后,一个国家的人口构成情况,包括其基数和增长速度、年龄构成就决定了教育的社会需求的基本规模和走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社会需求层次就会大幅提高,发达国家大都如此。教育发展必须以经济的支持能力和需求程度为先决条件。

教育原理:社会条件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要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社会的形态、社会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各个要素都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一)社会形态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受社会形态的制约,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制约着教育的表现形式及其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表现形式各有差异。人们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把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状况不同,教育也表现出各自相应的特征。具体情况见表2-2。

表2-2 社会形态与相应的教育特征[6]

当然,在同一社会形态中,区域、城乡及阶层的差异,也会导致教育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但这并不是性质上的根本对立。以我国现阶段为例: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总背景,但另一方面也必然受制于所属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相对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因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而有能力给予教育较多的投入,不发达地区因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而较难拿出大量财力投放于教育,甚至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所必需的经费。另外,由于发达地区的群众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较低,这些地区中因经济原因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尤其是义务教育费用)的家庭所占比例自然要低于不发达地区。

(二)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动。从变迁的程度来考察,社会变迁可分为社会渐变、社会剧变和社会转型等三种类型。“无论社会变迁的成因中是否含有教育的作用,社会变迁或迟或早、或多或少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且最终将导致教育变迁。”[7]

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8]不可能成为教育系统整体特质产生巨变的强大动力,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教育系统进行某种“微调”,即以不改变整体特质为前提的适当调整。如我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中,教育系统尤其是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特质集中表现为“封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培养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教育结构上,不同阶级的子女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的子弟往往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表现“微调”的典型事例有:我国西汉时期设立的太学招收地主阶级子弟,并逐渐形成强大的士族势力。宦官集团为与之抗衡便开设鸿都门学以培养拥护自己的势力。[9]随着社会的渐变,历朝历代的中央官学制度都有所调整,但是,农民子弟与地主阶级子弟很难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

社会剧变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变迁,其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冲击性的”,表现为教育重构[10]新中国的建立属于“正向”的社会剧变。[11]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出:“全国教育的制度、各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都要求一个彻底的,同时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解决。”[12]新中国成立前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教育”经过急风暴雨式的大改造后迅速转变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堪称是“负向”的社会剧变的典型。“文化大革命”的核心内涵是政治斗争与意识形态斗争。在这一“负向”的社会剧变中,政治上的专制、思想上的禁锢、文化上的愚昧、经济上的无序致使我国社会发展急剧倒转,从而导致我国教育重构的反面教材的出现,表现为学制的随意缩短(由6·3·3·4制改为5·2·2·3制)、学校权力机构的非专业化(学校管理的实际权力控制在工宣队和教育外系统抽调的干部与高年级学生的手中)、教师尊严的丧失(教师经常遭到批斗)、以生活劳动实践等为主要教育内容、高考制度的取消等等。

社会转型通常以体制转轨作为其变迁的主线。社会转型期是指由统治阶层社会成员对现行社会系统进行改造,以使之更符合或接近改造者认为的理想社会状态之时期。它包含三种状态:第一种是旧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新体制取代不了旧体制;第二种是旧体制虽已在形式上被完全打破,但新体制仍未完全建立,导致旧体制实际上“垂而不死”;第三种是旧体制虽已在形式上被完全打破,新体制也已基本或完全建立,但新体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致使旧体制实际上“虎倒雄威在”。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状态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教育体制的变迁始终受社会体制变迁的调控,教育体制变迁所形成的“模式”最终只有符合社会体制变迁所形成的“模式”,其自身才会被赋予相应的生命力。

(三)各社会要素对教育的制约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社会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其构成要素复杂而多样。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中除了教育系统外,还有其他子系统,其中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此外,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等。

1.人口状况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范围的个体的总和。人口既有量的特征,又有质的差异,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都对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量的角度来看,人口数量对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投资、人口受教育程度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质的角度考察,教育者素质与受教育者素质对教育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从人口结构角度考察,人口的地域结构也影响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分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年限确定后,一个国家的人口构成情况,包括其基数和增长速度、年龄构成就决定了教育的社会需求的基本规模和走势。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构成年轻化,则未来一定时期内,学龄人口所占比例会持续较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量相应较高,需求的重心降低;除非国家经济和教育能力有巨大改善,否则,需求层次很难有所提高。发展中国家大都具有这样的特征。相反,人口增长速度慢,人口构成趋于老龄化,学龄人口所占比例低,对教育的需求量相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社会需求层次就会大幅提高,发达国家大都如此。(www.xing528.com)

2.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

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教育发展必须以经济的支持能力和需求程度为先决条件。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投资水平,以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经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一个国家能拿出多少钱来办教育,能招收多少人入学学习,尤其是入高校学习,普及教育到什么年限、程度,培养多少初、中、高级人才,这并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提供的可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两个方面影响教育的社会需求:[13]其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专业分工越细,对人们的教育层次和类别的要求越高;其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工作岗位的淘汰和创新速度越高,社会对教育不断提出新需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中,生产工艺的技术含量较低,技术更新速度很慢,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很少。在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期,通常必须具备小学文化程度才能满足职业对劳动力的要求,而且劳动力一次性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几乎能够满足一生的职业要求;进入信息时代,职业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多,技术不断更新,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作为基础,还必须不断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才能满足职业的要求。

3.政策性因素[14]

自从教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以来,政府的发展重点、社会经济政策、教育政策都可能影响教育的方向和规模。西汉时期,儒学取得“定于一尊”的地位,这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关系极大。20世纪60年代末起,东南亚国家大力发展以出口加工业为导向的产业,对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对初等教育的需求。在所有的政策中,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政策对教育的社会需求影响最大,义务教育涉及人数多、时间长,义务教育政策的些许变动对整个社会的教育需求都有重大影响。

4.社会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指与自然物相对的人类创造物。学术界一般将文化的概念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15]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价值问题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等都具有深刻的和统领性的制约作用。以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必然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从文化影响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角度来看,同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大工业意识的国家便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本德国便是典型例证。相反,一贯以保守、传统著称的英国,便把社会的发展归功于政治制度,因而不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结果导致后来的社会进展比较缓慢。从文化影响教育思想的角度来看,任何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是他们所处时代社会需要的反映。西方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原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肯定人性、削弱神性的社会潮流的反映。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

教育要受社会的形态、变迁以及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制约,但教育又具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性质,这便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每一时代的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关系,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是全新的。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整个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都必然要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教育的成果。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虽然受社会的制约,但它与社会发展又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同步性。社会发展到什么水平,教育就一定或只能发展到什么水平,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已完成了产业革命,是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但其教育却比若干欧洲国家明显落后,而近代生产尚处起步阶段的普鲁士早在1819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英国迟至1870年才开始普及初等教育,且进程缓慢;现已深入人心的教育先行理念也说明了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同步性;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