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63章:终不为大

老子注读-第63章:终不为大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切莫贪大,多易必多难,对于圣人来讲,“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无为”在本章出现为第七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其他在《第二章》《第三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三章》(两处)《第四十八章》(两处)《第五十七章》(两处)《第六十四章》出现。乙本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冬(终)不为大,因此圣人终不自以为大,冬:通“终”。

老子注读-第63章:终不为大

本章主要讲天下之事,“图难乎其易”。谋划大事必从易处着手,从细微之处着手。老子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天下事物,具体来讲,就是谋划大事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小的事情做起。所以切莫贪大,多易必多难,对于圣人来讲,“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无为”在本章(《第六十三章》)出现为第七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其他在《第二章》《第三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三章》(两处)《第四十八章》(两处)《第五十七章》(两处)《第六十四章》出现。

《老子》中“无为”“无事”连用多次,本章(《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第四十八章》两处、《第五十七章》两处。

为无为, 以“无为”的态度有所作为,

河上公:因成修,故无所造作。

事无事, 以“无事”的方法处理事务,

河上公:预设备,除烦省事也。

味无味。 以“无味”去作有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注家各异。高亨翻译为:有道者的作为,若无所作为。他办的事情,若无事情可办。他玩味的问题,若无问题可玩。任继愈翻译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陈鼓应翻译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作事,以恬淡无味当作味。

河上公:深思远虑,味道意也。王弼: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大小多少, 以小为大,以多为少,

河上公: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报怨以德。 用清静无为之德去化解民怨。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残“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德:清静无为之德。

河上公: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王弼: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图难乎其易也, 谋划遇到困难之事要从易处着手,

图:谋划。

河上公:欲同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

为大乎其细也。 做大事要从细微之处入手。

王弼本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帛书甲乙本分别仅存“图难乎”“乎其细也”数字,据王弼本补。

河上公: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 天下的难事,都必定从易处开始,

帛书甲本如此,乙本残“难作于易”。

河上公:从易生难。

天下之大作于细。 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之处做起。

乙本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作:产生、起于。(www.xing528.com)

河上公:从细至着。

是以圣人冬(终)不为大, 因此圣人终不自以为大,

冬:通“终”。《前汉·律历志》:冬,终也。

河上公:处谦虚也。

故能成其大。 所以才能成就他的大。

河上公:天下共归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 凡是轻易许诺必然会失去信用

诺:许诺。乙本“诺”作“若”,二字通假。

寡信:少信用;少诚信。河上公: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难。 凡是把事情看得简单必然会有更多困难。

帛书甲本残“夫轻诺必寡信,多易”,乙本残“必寡”。据王弼本补。

河上公:不慎息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 所以,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

帛书甲本残“以圣”,乙本残“犹难”。

犹:通“猷”,谋划。《尔雅·释诂》:猷,谋也。

河上公: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王弼: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故终于无难。 因此才反而没有困难。

乙本残“终于无难”。

河上公:圣人终身无息难之事,犹避害深也。

这一章实际上老子还是讲辩证法,做人、做事不要自以为大,谋事要“大小多少”“图难于易”。即谋划大事,必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从易处着手,从细微之处着手,方能“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第三十四章》也有同样表述:“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所不同的是,它强调“道”虽广博,功成事就,不称有功,万物归附,不以主宰,所以,圣人“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本章则从“无为”“无事”“无味”角度,强调谋划大事,必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从难处着手,从细微之处着手,方能“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分三层理解:

第一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讲到老子的一贯观点,要以“无为”态度去“有为”,以“无事”的态度去“有事”,要把“无味”的东西当“有味”。至此,以大为小,以小为大,对百姓的“怨”,要以清静无为之德去化解。

第二层,“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冬(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讲问题的重点,天下的事情无外乎谋划大事要从易处、小处着手。天下难事,从容易开始;天下大事,从小处做起,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也。最后,圣人能成其事,“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层,“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重点是“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必然会失去信用,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必然应对不了更多的困难。为什么?回到原点,没有认识到“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这个规律、原则。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这个观点,是老子思想中蕴含着的深刻辩证法思想,用下一章《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层)之台,作于蔂土;百仁(仞)之高,始于足下”这段话,可以做最好的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