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提升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提升教学效果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众多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欣赏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提升教学效果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音乐欣赏教学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众多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直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方式进行了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养成等。音乐欣赏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事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去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

对比法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

2.“唱”的参与式欣赏作品听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听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www.xing528.com)

3.“想”的参与式欣赏作品的目的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美术,它由情而动,有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创造性地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首先应要求学生对作品听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象为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也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恋等等。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作品听内容,待学生第二遍听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再展开更深、更细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通过学生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善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4.“说”的参与式欣赏作品的深入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在乐曲作出某种抽象的理论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下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