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理学、家族与地方社会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理学、家族与地方社会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清馥后来的诸多著作中,就包括了《闽中师友渊源考》。作为安溪望族的成员以及李光地的孙子,李清馥认为其家族在福建理学系谱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李清馥在《清溪李氏家世学派》中并没有清楚交待众人的具体世系,或是提供其所属房派的信息。家谱称李清馥“为本宗作《清溪李氏世学考》等凡十一种”。[17]所指应该就是后来收录进入《闽中理学渊源考》中的《清溪李氏家世学派》。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理学、家族与地方社会

李清馥,字根侯,号逊斋,曾任户部郎中,先后出知大名、广平二府。其父李钟伦(1663—1703)是李光地的嫡长子。《清溪李氏家谱》中的《李清馥传》宣称他是“文贞公嫡长孙”,因为李钟伦“为大宗子,生先生为大宗孙”。这显然有误。李钟伦有四子,李清馥其实排行第三。只是因为由他继承任荫,所以才产生这样的误解。无论如何,李清馥4岁丧父,在他13岁那年,其祖父李光地假归安溪,亲自课其读书。除了诸经之外,还“授以《太极图解》《通书》《西铭》《正蒙》等书”。其少年教育是一个程朱理学的标准课程。李清馥后来的诸多著作中,就包括了《闽中师友渊源考》。《家谱》称李清馥“平生精力所萃,尤在此书”。[12]

李清馥在当时还是题为《闽中师友渊源考》的序中提到,祖父李光地有感于明中叶以后学术偏离了杨时(1053—1135)、蔡清所代表的程朱传统,认为“吾闽之学,笃师承,谨训诂,终身不敢背其师说”,其实是“近于汉儒传经遗意”。因此“公余讲切,每持此论以救末学之偏”。[13]对于福建理学诸家的评议,他也是以李光地的意见为主要参考。李清馥在《凡例》中提到,“评论诸贤,在宋则以紫阳(朱熹,1130—1200)、西山(真德秀,1178—1235)诸大儒为据。元明以降,兼采近世儒宗诸贤,而谨遵庭训所闻者折中焉”。[14]清人对此事也是如此判断的。四库馆臣称“清馥幼侍其祖光地,多闻绪论。故作是编,一禀家训”。[15]然而对于清代的福建理学之系谱,李清馥原有意再撰一书建构的。他提到“国朝正学昌明,儒宗相望。闽中学派,俟另录编辑。至博征文献,尚有望于名贤焉”。[16]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即以安溪李氏家族成员为书写对象的《清溪李氏家世学派》。作为安溪望族的成员以及李光地的孙子,李清馥认为其家族在福建理学系谱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解他的这个显而易见的目的上,而是应该尝试通过讨论他是如何建构其家世学派,以进一步展示李清馥的核心动机。此卷有一段不短的序文,以及11位李氏成员的传记。李清馥在《清溪李氏家世学派》中并没有清楚交待众人的具体世系,或是提供其所属房派的信息。也许在最早的时候,这样的家学记录是独立成篇的。家谱称李清馥“为本宗作《清溪李氏世学考》等凡十一种”。[17]所指应该就是后来收录进入《闽中理学渊源考》中的《清溪李氏家世学派》。而所谓“11种”,即为11人之传记。

李清馥对此十一位家族成员的选择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什么头绪或原则可言的。但本文参考家谱资料,将他们的世系关系整理清楚,再具体分析传记的内容,则其核心动机就昭然若揭了。既然是“家世”,李清馥在序中便开始论证安溪李氏的来历。他强调无论是六世祖李森(1398—1463)或是曾祖伯李日燝(1609—1696)都证实了他们是唐室江安王李元祥(626—680)的后人,而且在迁徙入湖头之前,世居延平尤溪。他虽然没有特意强调,但熟悉宋明理学史的读者应该已经意识到李氏在闽先祖和朱熹分属同乡。李清馥接着言之凿凿地说后来安溪李氏在明代的重要族人李懋桧(1554—1624)还曾经到那里登绝巘献祭于先庙。其地的里名就叫“翰林崎”。

严格地说,安溪李氏在明代初起家时,其成员并无学术成就可言,遑论家学传统。本文认为可以将李清馥序中所述家世历史分成五部分内容。首先便是上举粗略追溯唐代远祖,以及先祖入闽和迁入安溪湖头的往事。但是李氏一直要到六世祖李森才“力行仁义,家声始大”。之后李森的次子,七世祖李煜(1422—1494)还考上了举人。在沉寂了一段时日之后,到了李懋桧于万历年间成进士,李氏才算“由是人文踵起,遂称安溪名族”。第三部分则强调“正(正德,1506—1521)、嘉(嘉靖,1522—1566)以前,时潜修亮节之士,亦有应述者”。于是李清馥提及李亮(1456—1540)、李镗(1494—1554)、李澜(1524—1603)、李鸣阳(1529—1594)诸人。而自“隆(隆庆,1567—1572)、万(万历)以降”,除了有“立朝忠谠清修,有进退大节”的李懋桧,和“有循声亮节”的李桢(1544—1617),亦有“以《易》学相师授”的李仕亨(1564—1636)以及李栻(1580—1631)。李仕亨和李栻一组算是有家学传统的踪迹了。最后,李清馥将家世学派的记述聚焦到自己的直系先人上。先是说其高祖李先春(1579—1655)“卓荦好义,敦说诗书,有朴祖遗风。其树义尤宏远矣”。而其曾祖伯李日燝和曾祖李兆庆都是前明学者余隐先生(即李光龙,详见下)之受业弟子。李清馥还明确指出,其高祖、曾祖伯、曾祖三人的本传“别见《国朝编录》”。[18](www.xing528.com)

换言之,在李清馥原来的设计中,《清溪李氏家世学派》一卷只是记录李氏在明季的杰出先辈。其入清以后的家学传统应该是以其直系的先祖为开端,恐怕主要的叙述内容也是以其祖父李光地在内的直系亲属为核心的。可惜他终究没有完成《国朝编录》,我们无法进一步窥探其相关章法。但《清溪李氏家世学派》的内容建构却已经十分明显地呈现出其在《国朝编录》中所将建构的核心系谱。而在《清溪李氏家世学派》中建构李氏家学传统时,李清馥具体选择了哪一些人物?这些选择又是基于什么原则的呢?

《清溪李氏家世学派》的中心内容是建构一个以旌义李氏为核心的论述,其最终的目的则是为《国朝编录》做一个铺垫。何谓旌义李氏呢?按照李氏残谱的记录,安溪李氏在第五世时就已经最少分成大宗长房和二房两支。李氏四世祖李则成(生卒年不详)有三子:长子五世李宗源(生卒年不详),二子李宗淇(生卒年不详),三子李宗江(生卒年不详)。李宗源即为大宗长房之始,而李宗淇无后,所以李宗江则是大宗二房之祖。大宗二房李宗江有二子:长子就是《清溪李氏家世学派》所录第一人李森(俊茂),次子为李俊德(生卒年不详)。[19]李森后来被朝廷诏旌义民,其直系子孙遂为旌义李氏。换言之,旌义李氏是一个小于安溪李氏的概念,他们是“大宗二房长”中的一个房派(见图1)。

图1 安溪李氏与旌义李氏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