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激进主义批判:孔子学刊

文化激进主义批判:孔子学刊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文化人將科學、民主及個人主義作爲核心價值觀念予以提倡,希望以此養成现代公民意識、建立现代民族國家,傳統倫理道德則被作爲新文化的對立面而遭到徹底否定。對於新文化中的激進思想,章太炎一一作出批判。對傳統文化價值持否定態度的新文化人受到康有爲經學觀點的启發,疑古在民國史學界成爲學術主流。

文化激进主义批判:孔子学刊

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人將科學、民主及個人主義作爲核心價值觀念予以提倡,希望以此養成现代公民意識、建立现代民族國家,傳統倫理道德則被作爲新文化的對立面而遭到徹底否定。對於新文化中的激進思想,章太炎一一作出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提出“非孝毁家”,是因爲他们認爲孝道倫理文化壓制個人,并妨礙现代公民意識與现代國家觀念的養成,章太炎對此反駁道:“‘孝’爲人類天性,行之最易,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極有證據。”[6]孝即人自然的本然之情,愛國作爲一種情感亦須由孝生發,而與個體實存和人的情感生活無關的现代“愛國”觀念必定難以長久:“今之新學小生,人人以愛國爲口頭禪,此非墨子之説而似墨子。試問如何愛國?愛國者,愛一國之人民耳。愛國之念,由必愛父母兄弟而起,父母兄弟不能愛,何能愛一國之人民哉!由此可知孝弟爲仁之本,語非虚作。”[7]愛父母、愛人、愛國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其根源便是孝,以“非孝毁家”爲基礎的“愛國”口號并不能激發真實的愛國情感。

對於晚清至新文化運動以來打著“新”的旗號,向國民灌輸西方思想價值觀念來改造國民性的做法,章太炎的批判尤爲嚴厲:

自清之末,諸無藉者始言新法,未幾,有云新道德新文化者,專己自是,以拂民之舊貫,新法行二十餘年,如削趾適屦,民不稱便,而政亦日紊,新道德新文化者,有使人淫縱敗常而已矣,是則徽公新民之説導其端也。原其始,不過失於文義,而妄者藉以爲柄,禍遂至此,則誠所謂洪水猛獸者,文成力爲之閑,不驗於明,而驗於今之世,誦其書者宜可以戒矣。[8]

他認爲,晚清以來的启蒙運動與朱熹的“新民”説是一脉相承的,皆無視百姓的生活習慣與心理需求,損害百姓的基本權利,造成百姓生活的不便。其所倡“個人主義”的新道德,又容易成爲許多人放縱欲望的藉口。

新文化人相信科學是萬能的,認爲现代人生活方式與道德行爲亦應符合科學標準。對於新文化人的科學主義立場,章太炎將其與朱熹聯繫起來進行批判:

近人謂“道德由於科學”,與晦庵窮知事物之理而後能正心誠意者何異?必謂致知格物,然後方可誠意正心,則勢必反諸禽獸而後已。何者?如云人與獸均爲哺乳動物,依此而爲窮知事物之理然後正心誠意,則人之行當反於獸之行,非驅圓顱方趾之類,入於獉獉狉狉乎?陽明詆晦庵爲洪水猛獸,實則晦庵但知力學服官,并未真實用功於窮知事物之理。所謂窮知事物之理者,僅僅托之空言。今則不然,科學之影響,使人類道德淪亡,不僅托之空言,抑且見之實行,則所謂“洪水猛獸”者,不在晦庵,在今日談科學而不得其道者也。[9]

朱熹“即物而窮其理”的目的不是要認識客觀世界,而是爲了“正心誠意”,根據對外在世界的認識來規範自己以及他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此即“以理殺人”“禮教吃人”的内在根據;新文化人“道德由於科學”亦是如此,由此造成了對人的主體性的壓制以及人格的墮落。(www.xing528.com)

晚近疑古思潮肇始於康有爲。康有爲出於變法需要,將六經視爲孔子爲托古改制而杜撰,六經所載歷史便失去了真實性。對傳統文化價值持否定態度的新文化人受到康有爲經學觀點的启發,疑古在民國史學界成爲學術主流。這引起章太炎的極大憤慨:

公羊》之説,如日中天,學者煽其餘焰,簧鼓一世,余故專明《左氏》以斥之。然清世《公羊》之學,初不過人一二之好奇,康有爲倡改制,雖不經,猶無大害,其最謬者,在依據緯書,視《春秋》經如預言,則流弊非至掩史實逞妄説不止。民國以來,其學雖衰,而疑古之説代之,謂堯、舜、禹、湯皆儒家僞托,如此惑失本原,必將維繫民族之國史全部推翻。國亡而後,人人忘其本來,永無復興之望。余首揭《左氏》,以斥《公羊》。今之妄説,弊更甚於《公羊》,此余所以大聲疾呼,謂非竭力排斥不可也。[10]

章太炎堅信歷史的價值在於激發國民的民族自覺心與自信心,疑古史學派則對古代史學典籍所載歷史的真實性持懷疑的立場,寧疑勿信的偏見使他們常常僅通過有限的證據就斷定一些史實爲假,中國歷史的可信度大爲降低。疑古思潮蔓延至社會就會削弱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章太炎晚年於是把疑古史學作爲學術批判的主要對象。

章太炎對受新文化思潮影響的新式學校教育亦進行了批評,他認爲新式學校教育遠離了教育的根本:“革命以來,學校林立,究其實際,則所謂教者,每多不能保存國性,發揚志趣,兹二者教育之根本。”[11]造成這一狀况的原因則在於新式學校不能有效地開展國史教育:“鄙人所以反復申論者則以教育上治史之利益,即在保存國性,發揚志趣,此於近代教育對症發藥。國人昏聵也久矣,自來視史學爲敷衍門面,因不免有取文舍事、詳上古略近代、詳域外略内政、詳文化略政治,以及疑古太甚之五弊。能去此五弊,則史學之功用可見。”[12]史學五弊使國史失去了“保存國性,發揚志趣”的教育功效,章太炎對此作出具體描述:

吾觀鄉邑子弟,負笈城市,見其物質文明,遠勝故鄉,歸則親戚故舊,無一可以入目。又上之則入都出洋,視域既廣,氣矜愈隆,總覺以前所歷,無足稱道,以前所親,無足愛慕,惟少數同學可與往還,舍此則舉國皆如鳥獸,不可同群,此其别樹階級,拒人千里,非頑固而何?……非直如是,今者新奇之説,流爲格言,日驅人於頑固而不返者,曰“發展個性也”,曰“打倒偶像也”。發展個性,則所趣止於聲色貨利,而禮義廉耻,一切可以不顧。打倒偶像者,凡一切有名無形者,皆以偶像觀之,若國家、若政治、若法律、若道德,無往而非偶像者,亦無往而不可打倒者。洵若是,則於禽獸奚擇焉?世以是亂,國以是危,而種族亦將以是而滅亡矣。[13]

新式學校不能實施有效的國史教育,又受到新文化否定歷史傳統、打破一切束縛與偶像等觀念的影響,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道德主體性與民族自覺心,在日本侵華危機日益加深的形势下會使中國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