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学习活动及教研成果

设计学习活动及教研成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学设计中的“活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什么样的听说读写活动,并期望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学习。为帮助学生写好诗歌中间层和内核层,教师进一步设计一系列写作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围绕“写作比喻句”这一核心任务展开。总之,语文教学设计中之所以关注“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用知识”而不仅仅是“

设计学习活动及教研成果

有效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核心知识传送给学生就完事。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特征鲜明的学科。有效的语文教学需要设计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运用知识、内化知识。这需要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设计必要的学习任务。语文教学设计中的“活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什么样的听说读写活动,并期望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学习。比如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等,就是“语文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由他人从外面强加进去并由主体被动接受的,也不是主体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是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的,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体参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建构的过程正是主体活动的过程。

总之,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实现知识的多种建构。活动理论为设计基于学习者的教学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方课程与教学设计者曾经以烘烤糕点的隐喻来解说活动学习:学习烘烤必须通过烘烤活动的学习而不是通过别人告知有关烘烤的知识,在学习烘烤的过程中,通过让学习者完成相关烘烤任务,并在任务中教给学生需要的内容知识。听某人谈论某个领域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及在那个领域实际工作教给你的知识。因此,“活动”是有效学习的基本保证。

如何有效设计语文学习活动?

根据学习科学研究可知:具有实践性的学习(如“基于项目的学习”)一般都以“活动”为基本学习的方式,其典型特征都在于使学习者通过“应用知识”来“学习知识”。最好的应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设计与专家研究活动类似的任务情境使学生参与其中。正如杜威所言: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中,且任务类似专家所从事的工作时,学生就会对学习材料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只有当学习者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外界交互并积极建构意义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模拟专家的研究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任务与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学习是置于情境之中的活动”。只有通过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来创设教学环境,在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中,促进学生概念体的转化,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逼真的学习情境,打破学校课堂和真实世界之间的隔阂,使学生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体验在真实情境中调用知识的快乐,并以此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里,我们以“新诗写作”为例简要阐释学习活动设计的若干要义。诗歌写作,历来被视为需要特别的灵感与才气,教师难以指导,学生也不易学习。但是,如何能够设计合宜的写作学习活动,学生就能够有效运用并且内化知识,形成新诗写作能力,最终写出颇具诗意的诗歌。

首先需要设计“有意思”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必须设计“有趣”的任务。没有意思,不好玩的写作任务,往往使写作学习变得面目可憎,使学生远离写作。因此,是否“好玩”,是否“有意思”,就成为评价写作教学设计水平高下的重要指标。如何设计“有意思”的学习任务呢?直观的、新奇的知识内容能使写作学习任务变得有意思。例如,我们曾借用国外教师“剥洋葱”的活动设计,非常直观地将诗歌的结构层次特征揭示出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剥开分解洋葱,一方面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从而使诗歌的内在“意脉”视觉化、直观化。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新诗写作看起来非常玄妙,其实是有章可循的。诗歌像什么呢?教师出示一张洋葱横截面的图片:诗歌的某些特征与洋葱结构有些相似。请大家看这一张洋葱剖面图。洋葱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洋葱是层次的。诗歌也是有层次的。如果我们将洋葱一层层剥下去,最后会发现洋葱内部有一个核。这个内核,就相当于诗歌所要表达的意蕴和情感。阅读诗歌,需要顺着这个层次逐渐达到诗歌的内核。写作诗歌,也需要把诗意一层一层写出来,最后,也需要围绕一个情感的核心。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新诗特点,我们一起像剥“洋葱”一样来剥一首新诗的结构层次。请看诗人雷抒雁短诗《雨》。

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颗、一颗

落进大地的怀里!

这是酿造的季节呵!

到处是蜜的气息。

到处是酒的气息。

这首诗就像一个简化版的洋葱,有三个层次。大家讨论一下,看看每一层究竟写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最后形成如下共识(见图1-4)。(www.xing528.com)

图1-4

(1)诗歌最外层:叙述了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雨水落地。

(2)诗歌的中间层:诗人描绘了这一事件,用“熟透的葡萄”和“怀抱”来修饰“雨水落地”这一常见景象,从而使这一事件变得具体、生动。

(3)诗歌的深层内核:诗人由“葡萄”进一步联想到“酿酒”,于是诗歌升华到抒情和象征的层面,开始咏叹五月这个充满甜蜜和醇美的季节。

一旦对诗歌的层次结构有了清晰的把握,我们就可以搭设一首诗的基本框架了。

借助好玩有趣的活动形式,也可以让学习任务变得“有意思”。

诗歌的价值并不在外层叙事框架,诗歌的中间层、核心层才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为帮助学生写好诗歌中间层和内核层,教师进一步设计一系列写作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围绕“写作比喻句”这一核心任务展开。

善于运用比喻是写好诗歌的一大窍门。“设喻”是诗歌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确定一个叙事话题之后,可以借助各类比喻不断丰富这个话题,从而使得诗歌形成较为丰富的层次意蕴。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运用比喻写出诗歌,教师又设计了一个有趣有用的比喻写作工具,我们称之为“比喻发生器”,也叫“妙喻九连环”(见图1-5)。

图1-5

如何写出一组合适的比喻?如何将这些比喻不断丰富、美化,使之成为层次分明、意脉婉转、蕴含奇思妙想的“妙喻”诗章呢?比喻发生器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点。“九连环”中的九个圆环,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环节。不同环节表明不同的层次,每个环节都有几个下级比喻句予以支撑。

上面这一新奇的任务——“比喻发生器”,就借用了“九连环”玩具方式,将写作流程逐一加以呈现。学生的写作学习就如同摆弄玩具一样,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之中就完成了诗歌的写作。诗歌写作不再高深玄妙,而是轻松好玩。寓教于乐,这一古老的教育理想在“九连环”游戏中得到了实现。

总之,语文教学设计中之所以关注“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用知识”而不仅仅是“懂知识”。只有当语文知识在被“运用”、被“体验”之后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应该由过去侧重传授“语文知识”转变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语文学习之所以需要“活动”,乃是因为“实践”的需要,因为“实践”的基本途径就是“搞活动”。

当然,“搞活动”并不是在重复自然状态下的实践活动,而是潜藏着一定语文知识的语文活动。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