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学者对道家的认识

汉代学者对道家的认识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欲明《汉书·艺文志》何以将《管子》归入道家,需明汉代学者对道家的认识。《汉书·艺文志》文辞简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保存的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代学者心目中的道家。《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对阴阳、儒、墨、名、法五家多有批评,对道家则无一微词,最为推崇,所论也最为详细。这种道家可称作“新道家”或“黄老道家”,是汉代道家的主流。

汉代学者对道家的认识

汉书·艺文志》分先秦汉代诸子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管子》入道家。欲明《汉书·艺文志》何以将《管子》归入道家,需明汉代学者对道家的认识。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列道家著作共三十七种,李零将其分为六类。第一类道家排头书五种:《伊尹》五十一篇、《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包括《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辛甲》二十九篇、《鬻子》二十二篇、《筦(管)子》八十六篇。第二类《老子》书四种:《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第三类先秦道家书十五种:《文子》九篇、《蜎子》十三篇、《关尹子》九篇、《庄子》五十二篇、《列子》八篇、《老成子》十八篇、《长卢子》九篇、《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田子》二十五篇、《老莱子》十六篇、《黔娄子》四篇、《宫孙子》二篇、《鹖冠子》一篇、《周训》十四篇。第四类黄帝书五种:《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力牧》二十二篇(力牧为黄帝相)。第五类其他道家书七种:《孙子》十六篇、《捷子》二篇、《曹羽》二篇、《郎中婴齐》十二篇、《臣君子》二篇、《郑长者》一篇、《楚子》三篇。第六类道家杂著一种:《道家言》二篇。[2]

长期以来,我们以老庄为道家正宗,但《汉书·艺文志》所收道家著作中,老庄著作所占比例并不很大,而且也不是主流。道家小序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3]这里说的“放者”,无疑当是庄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散道德,放论。”[4]而“绝去礼学,兼弃仁义”也是老子的一贯主张。《汉书·艺文志》中,老庄不是道家的主流,道家的主流是“知秉要执本”的“君人南面之术”,包括《管子》在内的道家排头书五种以及其他诸多道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文辞简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保存的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代学者心目中的道家。《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对阴阳、儒、墨、名、法五家多有批评,对道家则无一微词,最为推崇,所论也最为详细。他说: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www.xing528.com)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5]

《史记》等汉代文献中,道家往往与黄老混用,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6]再如《史记·礼书》:“孝文好道家之学。”[7]而《风俗通义·正失》载刘向云:“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8]在这里,“黄老之言”“道家言”“道家之学”是一回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讲的道家,实际上也就是黄老。熊铁基说:“提出道家的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或曰‘道家’或曰‘道德家’,他所概括的特点主要是黄老道家。”[9]

汉代初年,黄老之学非常兴盛。在官方,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刘德、曹参、陈平、张良、汲黯、郑当时、直不疑等,皆奉行黄老治国;在民间,盖公、邓当、王生、黄子、杨王孙、安丘望之等,皆传习黄老之术。司马谈曾“习道论于黄子”,向黄子学习黄老之道,深得道家(黄老)精髓,故能在《论六家要旨》中畅叙其旨。所以,《论六家要旨》是我们了解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道家面貌的钥匙,正如张舜徽所说:“必由此入门,而后能窥见道家之阃奥。”[10]

根据《论六家要指》,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谈所说的道家(黄老)与老庄道家有很大不同。它以老子思想为基础,而又有很大发展。其一,以“道”为基础,由“道”而“术”,将老子高深的理论发展成一种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君主乐于接受和运用的“君人南面之术”。其二,以“无为”为基础,发展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反对儒家“主劳臣逸”,主张君逸臣劳。其三,以“虚无”为基础,发展为因循天道人情,顺应时变,“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其四,兼综百家,吸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各家之长,“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更具有社会适应性。这种道家可称作“新道家”或“黄老道家”,是汉代道家的主流。裘锡圭说:“西汉时代流行的道家思想,或者说当时道家思想的主流,不是后人所熟悉的老庄一派的思想(实际上老和庄也有很大的差异),而是一种以道、法为主,兼包阴阳、儒、墨等家思想的庞杂体系。”[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