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学者对美育的阐释

国外学者对美育的阐释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93年,席勒在《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席勒对美育作出的定义具有深远的影响。黑格尔也对美育作出了较为重要的论述。[12]俄国革命时期学者对美育的看法,对苏联教育家关于美育的定义产生了较大影响。[13]可见,在俄国学者看来,美育是情感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可见,西方学者对美育的定义是随着哲学、美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国外学者对美育的阐释

1793年,席勒在《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席勒认为,在他所处的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制桎梏之下。利益成为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在这个拙劣的天平下,艺术的精神贡献毫无分量,它得不到任何鼓励,从而消失在该世纪嘈杂的市场中。[1]在席勒看来,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通过美育。他说,只有美的观念才使人成为整体。[2]那么,什么是美育呢?席勒说,有促进健康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种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就是美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整体的和谐[3]可以发现,席勒认为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是使人从感性的人过渡到理性的人的中间桥梁,美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完整的人,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去往自由的王国。席勒对美育作出的定义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翻阅马克思的论述,可以发现马克思与席勒对于美和美育的看法的一致之处。马克思尤其赞同席勒关于大机器生产扭曲和物化人性的观点。在大机器生产的背景下,现代的人出现了分裂。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4]想要恢复人的本质,有必要通过艺术的手段,在审美的游戏中获得自由,恢复人性。

与席勒差不多同时代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美育思想,也对美育作出了论述。卢梭认为,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取决于其感受力,这种感受力要在后天形成和培养。因此,人们要到自然和社会中认识和鉴赏美,充实自己的生活。受卢梭的影响,裴斯泰洛齐也很重视自然美,并将其与培育人的道德感联系起来。他说,美育是牵着自然之手的艺术,把我们提高到真理和智慧的高度。[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则在吸收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德国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阐明了他对美育的理解。赫尔巴特在《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中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6]可见,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美育也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在赫尔巴特看来,美育就是使人们的心灵和行为都能够自由自主地服从于道德的要求。不难发现,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对美育的认识,更接近于把美育看作一种道德情感教育,这一认识或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的人们把美育当作陶冶心灵的教育,这一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黑格尔也对美育作出了较为重要的论述。黑格尔一方面重视席勒的美育思想,认为艺术接近人们的感觉和情感;另一方面,不同于席勒的是,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与绝对真理联系着的。他说,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效用或游戏的勾当,而是要把精神从有限世界的内容和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使绝对真理显现和寄托于感性显现。[7]因此,美育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教育,这一看法深刻地影响了美育的发展。19世纪美国教育家哈里斯(W.Harris)就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道德、宗教与审美是密不可分的,艺术风格与宗教理想是相互联系的。[8]艺术就是人类接近神——或者说绝对真理——的一种途径。因为艺术有这样重要的含义,学校需要教给人们欣赏美的能力。哈里斯认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

同样在19世纪,英国的拉斯金(J.Ruskin)接受和改造了英国传统经验主义美学思想。他说,艺术的本质是美,而美的本质则在于它对感官的吸引力。拉斯金认为美育是艺术教育。他认为,创造艺术和对艺术的反映涉及两个方面,即创造力和感知力。获得创造力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它是上帝的恩赐。相比之下,感知力是可教授的。艺术教育的功用在于帮助个体感知物质世界中上帝造物的美。[9]即是说,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www.xing528.com)

哈里斯和拉斯金关于美育概念的论述虽然有细微的区别,但他们都将美育视为艺术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艺术教育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西方国家的美育大多延续了这一认识。

必须补充的是,19世纪之后,俄国的美育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俄国革命进程的影响,他们对美育的认识有别于英美等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美育就是用这本教科书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思考的习惯以及感情的崇高”的新人,去为“本该如此”的美好生活作斗争。[10]乌申斯基(K.Ushinsky)则认为,美育要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不是源于审美的享受、消遣,或者将艺术作为谋利的工具,而是与劳动紧密联系着的。艺术欣赏这种高尚的享受要充分和持久,就要靠劳动来换取,与劳动发生活生生的联系。[11]有了审美能力作基础,美育才能够培养和发展人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综合心理能力。美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对于全面提高人的科学、文化、道德素质,培养“完美的人”,有着智育、德育、体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12]俄国革命时期学者对美育的看法,对苏联教育家关于美育的定义产生了较大影响。举例来说,苏霍姆林斯基称美育为情感教育。美育是通过感受美,触动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从而发展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教会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成为美好的人。[13]可见,在俄国学者看来,美育是情感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总的来说,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将美育视为德育的手段,到近代席勒将美育视为感性教育,再到现代西方学者认为美育是艺术教育。可见,西方学者对美育的定义是随着哲学、美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些发展是在吸收了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不断产生的新认识。如果缺少前一个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那么就不会产生后一个阶段对美育概念的新看法。因此,在当代西方学界,对美育的定义存在一种较为主流的认识,那就是将美育视为一种艺术教育,美育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相比,目前我国学界对美育概念的看法较为多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