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仁德治善的源泉

孔子:仁德治善的源泉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对 “仁” 几乎赋予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关于孔子的 “仁”与具体德行的关系,历来说法不一。换句话,“仁” 与诸德的关系并非 “包括”,而是 “统摄” 的关系,即 “仁” 作为道德的本体而成为万善之源。 “仁” 的基础是对人性的依赖。 “仁” 是诸德之统。

孔子:仁德治善的源泉

孔子对 “仁” 几乎赋予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关于孔子的 “仁”与具体德行的关系,历来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仁” 是 “四德”(仁、义、礼、智) 或 “五常” 之一而居其首;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的“仁” 是 “全德之名” “统摄诸德”;[7]张岱年先生则认为 “仁” 并非全德之名,不过是最高的德,“兼涵诸德”。[8]

那么,“仁” 与诸德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在孔子之前已经形成了诸德的许多概念,孔子对其进行了详尽、深入的探讨,不但丰富了它们的思想内容,而且将 “仁” 作为贯穿诸德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把诸德综合成以 “仁” 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换句话,“仁” 与诸德的关系并非 “包括”,而是 “统摄” 的关系,即 “仁” 作为道德的本体而成为万善之源。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 “仁”,就可以产生一切善的德性。

(1) “仁” 的基础是对人性的依赖。孔子认为 “仁” 的基础是人的真性情,真情实感。孔子常讲 “直”,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幸而免。” (《雍也》)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 这是说人的本性,应当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绝非虚伪造作。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巧言令色” 是对付上层的媚态,媚上必也傲下,故而 “鲜矣仁”,与之相反的 “刚毅木讷”,对于上层能如此,对于下层也不过如此,所以他说 “近仁”。孔子强调道德内化,而绝非虚仁假义。(www.xing528.com)

(2) “仁” 是诸德之统。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内涵的德目用以规范人际关系,如:以 “孝” 规范父子关系,以 “悌” 规范兄弟关系,以 “忠” 规范君臣关系,以 “信” 规范朋友关系,虽然类似这些德目在孔子以前都已存在,孔子则是根据春秋时代的特点,对它们的内涵作了明确,并将它们一一纳入 “仁” 的统摄之下。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

那么,孔子仁学中的 “仁” 究竟统摄了多少种德呢?近代学者谢无量对 《论语》 和五经中的诸德逐一作了分析,认为在 “仁” 统摄下的众德有:诚、敬、恕、忠、孝、爱、知、勇、恭、宽、信、敏、惠、慈、亲、善、温、良、俭、让、中、庸、和、友、顺、礼、齐、庄、肃、悌、刚、毅、贞、谅、质、直、廉、洁、决、明、聪、清、谦、优、愿、正、睿、义。[9]可资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