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和而不同的发端

孔子的德治思想:和而不同的发端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 “和而不同” 思想是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和而不同” 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原则,是由孔子提出的。本章仅就孔子 “和而不同” 思想的发端、内涵和政治目标做一简单探索,梳理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资源,汲取其精华,供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作借鉴。

孔子的德治思想:和而不同的发端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 “和”,或曰 “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是一种具有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的普遍和谐观。孔子 “和而不同” 思想是其中最根本的内容。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和而不同” 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原则,是由孔子提出的。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于当时时代要求的理解,为了实现德治,乃提出这一思想,主张构建等级有序、仁爱和谐的社会。本章仅就孔子 “和而不同” 思想的发端、内涵和政治目标做一简单探索,梳理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资源,汲取其精华,供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作借鉴。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金文就有了 “和” 字。从构造上看,“和” 字属形声字,甲骨文从 “龠”,形口吹排箫,声禾。金文同。古文简化,省作从口,禾声。篆文整齐化,有从甲骨文者,亦有从古文者。隶变楷书分别写作 “龢” 与 “咊”,又改作 “和”,今用 “和” 字,《说文·龠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 指音乐的和谐。又 《说文·口部》:“咊,相应也,从口,禾声。” 指口相应。段玉裁注:“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可见,“和” 字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相应地,“谐” 与 “和” 同。古 “谐” 字写作 “龤”,亦从“龠”,形口吹排箫,声 “皆” (谐转),“皆” 会意字,乃从 “比”,从“曰”,会二人一同说之意。因此有众人一同口吹排箫,合调之意。所以《说文·龢部》 有 “龤,乐和龤也。《虞书》 曰:“八音克龤。” 按,“谐、龤” 实同一词。因此,“谐” 字本义也是声音相应,和谐地唱或伴奏之意。“和” (或 “谐”) 字的本义在上古文献中得到有力的证明。《诗经》提到 “和” 字不多,凡十二见,仅三见为名词词组,其余都是指音声、器乐之 “和顺” “平缓” “合调” 之义。这里所谈的不是对一般的音乐的某种特征而言,而是始终没有脱离 “礼乐” 之 “乐” 来谈。这同古希腊先哲们对 “和谐” 二字的认识似略有差异。(www.xing528.com)

“和谐” 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孔子 “和而不同” 的命题,是在继承春秋以前 “和” “同” 概念基础上提出的。“和” “同” 二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次出现。《尚书》 《周易》 《周礼》 《国语》 《左传》 等典籍中均有 “和” “同” 的文字记载。例如 《尚书· 尧典》:“协和万邦。” 《尚书·周官》:“和上下。” 《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周易· 乾卦· 彖辞》:“保合大和,乃利贞。” 又 《乾卦· 九五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又 《泰卦· 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礼记·月令第六》:“天地和同。” 以上诸例中,“和” 含有调和、和平、和谐等义,“同” 含有相同、相等、相合等义。不过此时 “和” “同” 二字基本概念大致相同或相近,尚无相反之义。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从现存文献看,最早探讨 “和” “同” 辩证关系的当首推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到了春秋末年,齐国的政治家晏婴对“和同之辨” 作了较深刻的论述。在中国先秦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思想中,主要形成下列观念:一是 “普通的和谐” 理念,包含差异、冲突、融合、整合四个不同要素,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其价值终端为与己和乐、与人和处、与社会和融、与天地合德;二是 “社会和谐” 理念。“和谐” 是孔子 “复礼” 思想的核心,是一种社会秩序文化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