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告配音技巧:调动情感,贯穿广告始终

广告配音技巧:调动情感,贯穿广告始终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技巧,就是为了帮助配音员在话筒前瞬间调动起内心情感与态度,领会广告意图,并且使其贯穿广告配音的始终。包括对象感、内在语和情景再现。对象感是一种途径、手段,目的是使思想情感处于运动状态。配音员与设想的具体对象的关系,一般说来是平等的、融洽的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认定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关系。

广告配音技巧:调动情感,贯穿广告始终

所谓“中得心源”,配音员若想创作出优秀的配音作品,必须依靠内心。那么,面对脚本时,如何去调动内心的情感呢?内部技巧,就是为了帮助配音员在话筒前瞬间调动起内心情感与态度,领会广告意图,并且使其贯穿广告配音的始终。包括对象感、内在语和情景再现。

(一)对象感

对象感,就是配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1]广告配音时,配音员要在内心升腾出一个生活中的消费者形象,即要将信息传递的对象。这个形象越生动具体,带给配音员对声音表达的把握就越有效。

对象感是一种途径、手段,目的是使思想情感处于运动状态。而配音员缺乏对象感多主要是因为漆黑封闭的配音间里没有受众实体在场,得不到视听者的反馈。可是,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配音员需要在话筒前萌生相应的情感,而且还要学会与受众真实的交流。

那么,如果获得对象感呢?

对配音员而言,要通过自身的合理联想与想象具体地设想出对象的存在,必须从量和质两方而去着手考虑,而质的方面又是最根本的:

量的方面,是指性别、年龄、职业、人数……有关对象(目标受众)的一般情况。由于这些“目标受众”在“量”上的不同,配音员的声音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年龄,通常广告对于消费者的总体分类是18—24岁、24—36岁、25—49岁、49—65岁和65岁以上。比如,对学龄前儿童、对青少年、对女孩子说话时,语气、音量、语速、亲切感都会改变等。又如人数,是对一个人说话,还是对几十、几百人呢?配音员是应该窃窃私语、正常说话还是大喊大叫?

质的方面,是指环境、气氛、心理、素养……有关对象的个性要求。以“环境”为例,家庭清洁产品在日间电视节目和肥皂剧中推销,以吸引女性观众为目标——这就是为何被称为“肥皂”剧。啤酒广告主要在体育节目中被推荐给男性观众。

当获得了对象感之后,配音员的声音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一旦有了对具体对象的设想,同时便产生了配音员与对象的关系问题。配音员与设想的具体对象的关系,一般说来是平等的、融洽的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认定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关系。面对朋友、亲人、同事、子女,等等,这种话语讲述的关系发生改变的同时,语言的样态也在悄悄改变。对象感获得得越具体,配音时有声语言表达才更有分寸感,更加得当。

“对象感”就是要求配音员配音时,能够每一句话都讲究“目的地”和“归宿”。所谓“及于受众”,就是要“由己达人”“及于耳际”“达于脑际”“化入心田”。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基于对周围人的了解和熟悉,我们也会从芸芸众生之中,选取最适合脚本情境的个人或群体担当“对象”,首先活跃在我们的心目中,然后融化在配音的语言中,进入相似、相近的这一个人或这一群体的感应圈。即便当时并没有这些个人或群体在场,也会毫无例外地被“对象”所接纳和感染。对象在创作主体心目中越鲜活,就越能激发创作热情;话语的指向性越强,受众心理的接受愿望就越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隐含的读者”不可或缺,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象感”,是有声语言创作主体必要和重要的核心元素,需要全身心地体会、积累和训练。

选择一个“对象”作为广告的目标受众会自动影响声音的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陌生人说话的方式不同于和朋友说话的方式。同样,我们对孩子和对成人说话的方式不同,对生病的人和健康的人说话的方式也不同。在配音中,话筒周围的空间必须被个性化的声音所取代,以唤起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所需的情感暗示。由于配音需要以最快的速度为客户录音并交付,所有个性化的选择必须易于实现。

生活中可以多加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他们的消费困惑与经历。可能是想起一个让你感到幼稚和调皮的老友的感觉;也可能是回想起与祖母的一通电话而让你为没有能经常探望她而感到愧疚的感觉;又或是详细叙述一个与老板的谈话,这个谈话可以是让你很生气又或者感到很自豪。记住,所有的感觉都是合乎情理的,只要它们是真诚的。感觉是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它是真实情感的体现。

一旦掌握“对象感”这一概念,在工作中会取得显著的进步,声音将会呈现出一种生动有趣和自然权威的感觉。这一技巧,将在“了解受众”一节再次深入阐述。

(二)内在语

内在语,是指那些在广告语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2]这些内在语实际是广告创作者的意图和暗示,就是赋予声音的表现形式以“弦外之音”,也是生活中所说的“话中有话”。配音员可以在想要吸引受众注意、引发回味、产生思考,以及强调客户重要信息的地方,通过用内在语来衔接、过渡、铺垫、转换,就可以找到更恰当、自然和贴切的语言表达形式。

1. 内在语的作用

在配音创作时,揭示出内在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结合广告(画面)语境和上下文来明确脚本中广告语的深层含义,便于更好地把握这种暗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意图”。

二是,把握语言逻辑关系。由于广告配音通常要配合画面或者音响,所以广告语一般是一个个短句,这就要求配音员能够在内使用一些逻辑关系的词汇将这些短小、分行的句子串联起来,有助于表达时语感的连贯。

2. 内在语的分类

配音时,内在语的运用也非常灵活,根据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发语性、寓意性、关联性、提示性、回味性、反语性这6类。

(1)发语性内在语

主要作用是起到引导作用,在配音开始之前,加上适当的词语,能够使配音员更好地说出第一句话。例如:

(内在语:各位美丽的小主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小七梦幻棉工厂,百分百绵柔,七层安心防护,不可思议的轻薄体验。(《七度空间》广告)

(2)寓意性内在语

指的是结合了配音脚本中的上下文之后分析出来的深层含义,在确定这种内在语的时候,一定要参照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结合广告语作者的写作方式等,应该整体分析人物性格、环境、身份等,并从整体把握。例如:

别看广告(内在语:我们厂家的产品可不是靠广告吹出来的,而是疗效显著),看疗效。(《感叹号》广告)

(3)关联性内在语

指的是那些在配音脚本中并没有用文字体现出来的语句关系。既可以用隐含的关联词,也可以用简洁的短语使语意和语言目的表达更准确,主要的作用就是表达语气的起承转合,也是广告语逻辑性的关键体现。例如:

(内在语:因为是)古法晾晒,(内在语:所以才会)美味天成,巍巍秦岭的自然馈赠,锦绣陕西,三秦臻品。(《柞水木耳》广告)

(4)提示性内在语

为了解决上下语句的衔接问题,在前后句之间较为突兀、语气衔接有障碍的地方可以增加一处提示性内在语的设定,让语气的表达更丰富,也让创作思维和个性有更好的体现。例如:

洗了一辈子头发,你洗过头皮吗?(内在语:头皮还要洗吗?)滋源洗头水,无硅油,无硫酸盐,无刺激,头皮好,头发才好,更健康的头皮护理。(《滋源洗头水》广告)

(5)回味性内在语

指的是配音员为了使听者产生回味、思考、想象的语气,能深化主题,加深印象。例如:

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内在语:老家的父母,你们的身体还好吗?儿时的伙伴,你们变换了模样吗?)(《孔府家酒》广告)

(6)反语性内在语

指的是语句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间的对比、对立,也分为对立性、双关型、非对立型反语内在语。常常在对竞争对手的一种“反讽”“嘲笑”类型的配音中出现。例如:

总是很抖?(能不抖吗?你现在用的手机已经过时了!)Hey,试试全新的Reno2。(《OPPO Reno2》广告)

总而言之,内在语一定要依据脚本广告原片的语境来设计,而不是配音员想在其中加入什么样的隐含信息,一切服务于广告信息的真实传播。

(三)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配音员以广告脚本的语言内容或者视频广告的画面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3]这一概念,类似于表演学中的“内心视像”,就是进入角色前把故事情节,心理感受等在心里形成一个场景。例如在广告配音时,介绍一罐啤酒,配音员可以幻想自己是在家中孤独、慵懒地看电视,还是受了工作的委屈而自斟自饮,或者是在与朋友们看世界杯而欢呼……声音表达的结果都各不相同,如果能想象到场景中的各个细节和过程,便是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一种想象联想活动,但是前提条件就是要以广告脚本提供的材料或者所给的画面、音乐、音响作为依据,要符合文案的需要,服务于视听的需要。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场景。指在正式配音之前,先冷静思考,将整个事件发生的场景、景别大小都捋顺清楚,避免出现冲突。

第二步,设身处地。指在充分理解脚本的基础上,站在当事人的处境想事情,也要善于体验听者对传播内容的需求。

第三步,触景生情。就是要配音员能够在幻想出画面之后,迅速生发情感,并将自己充分融入情境,引起联想,切忌“无动于衷”。

第四步,现身说法。当情感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产生表现欲,达到一种非说不可的状态。

以广告《踢不烂》为例,来具体感受一下情景再现,同时找出这种情景再现的方法对于有声语言表达的改变。

《踢不烂》(www.xing528.com)

电视广告/2分15秒

音乐:Frida Winsth演唱的Like Icarus We Fly(像伊卡洛斯一样飞翔)声音空灵而缥缈。

角色1:有人对我说,现实是踢不烂的。走在这样的现实里,让我更加确定,要从这里,跨出去,跨出别人指定的路线,自然到达,别人到不了的地方。

角色2:我忘了是多久学会走路的,但我记得,从跨出第一步开始,我就只走在,自己相信的路上。如果人们走得慢,我就走快一些;如果潮流推着所有人向前,我会停下脚步。

角色3:如果可以,我不会走在路上;如果走在路上,我选择没人敢走的路;如果在路上遇到麻烦,我不会逃走,只会走向它。

角色4:直到你终于走向我,当你跨进来,两个我,成为我们,让我们一起走向现实,走向高不可攀的山巅,走向遥不可及的溪谷,走向海浪与风,走向自由,走向爱。

角色5:真,是踢不烂。

落版:Timberland

从广告语的字里行间之中不难找到一些场景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头脑风暴,展开联想,把脑海中所能想象的与广告相关的词汇写在本子上:

当然,上图中的想象与联想也只是作者的感受,一家之言。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有些词汇我们想到了一起,也许有些是作者在这里没有想象到的,读者可以自行补充。那么,接下来就可以结合着这些词汇,情境再现了。可以按照“确定场景——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的方式。

角色1:“有人对我说,现实是踢不烂的。走在这样的现实里,让我更加确定,要从这里,跨出去,跨出别人指定的路线,自然到达,别人到不了的地方。”

确定场景:

梦想与幻灭并存的繁华都市,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写字楼办公间,一个满腔抱负与热血却无处施展的职场新人正在忙碌……

设身处地:

从迷茫无助、时常受挫的职场新人,到坚定信念、大刀阔斧地开辟自己的新天地。

触景生情:

走在生活的浊流,拼命地挣扎,却只溅了满身烂泥。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得到的?安居一隅还是背水一战?有人瘫倒在泥潭,自我安慰着芸芸众生皆是如此;有人终会艰难的起身,踢开这杂乱无章的烦闷生活。你看,踢不烂的不是现实,而是脚下的路。勇于突破自我。

现身说法:

音色,选择青年男声。语气,前两句中带有迷茫,面对生活不知如何选择,不知所措。第三句开始产生质疑,质疑自己的选择,该如何迈出那一步?第四句,语气转变,变得郑重,变得确定,变得自信。随后的第五句自然发出内心的感慨。

角色2:“我忘了是多久学会走路的,但我记得,从跨出第一步开始,我就只走在,自己相信的路上。如果人们走得慢,我就走得快一些;如果潮流推着所有人向前,我会停下脚步。”

确定场景:

在温暖家庭中,受到良好教育的自信且有选择的女孩儿……

设身处地:

温室不一定能够永远为自己遮风挡雨,女孩一路成年,足够自信,足够坦然,但也欣然接受生活的阴晴圆缺。

触景生情:

生命像一条路;却又像一束花。路上的人互相超越,彼此追赶,却又在各自盛放。人潮停滞不前,我是一人的肆意奔跑;人潮向前追赶,我便停下赏那梅子味的晚霞。这些看似毫无波澜的走走停停,终会在某一天被看到,这就是我努力发光的意义。

现身说法:

音色上,选择少女音,清脆悦耳。语气上,是坚定地在面向梦想奔跑,并向人们展示着最与众不同的自己。

角色3:“如果可以,我不会走在路上;如果走在路上,我选择没人敢走的路;如果在路上遇到麻烦,我不会逃避,只会走向它。”

确定场景:

精神世界的攀登路(抑或是自然界崎岖之路),预示生活的坎坷……

设身处地:

人生如海,漂泊沉浮,没有一片海不曾掀起风浪,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是摇桨的水手?还是等待救援的困客?

触景生情:

我走过锐石嶙峋的山谷,亦途径花开的小路;我曾目送他人远去,亦是他人等待的归途。我需要,我被需要。人生从不是只有一种答案,摇曳的桨可以挽住溺水者的手,困顿中的绳索也是不寻常的曙光

现身说法:

音色,选择中年男声,声音浑厚。语气及表达上,这一段应该是以一个历经风霜归来,回首望去的心态来讲述自己的经历。

角色4:“直到你终于走向我,当你夸进来,两个我,成为我们,让我们一起走向现实,走向高不可攀的山巅,走向遥不可及的溪谷,走向海浪与风,走向自由,走向爱。”

确定场景:

心灵的自我与身体的自我相遇,广阔的山川湖海……

设身处地: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是应该有一个在路上。当灵魂和身体同时启程,又会遇到怎么样的风景?

触景生情:

你找到我,然后我们上路。我们在世界沉睡时独立而清醒;我们在喧嚣中寻找心上惊鸿;我们在落日狂欢,在清晨踏浪;我们在攀上山顶时等待着迢迢星野,看着人间已晚,山河已秋。

现身说法:

音色,选择女声,或者男女和声。语气、情感及表达,应是一句比一句浓烈,一句比一句欣喜,这是灵魂与身体的契合,是激动的,是坦然的。

情景再现可以激发配音员形象感受、调动情感活动的能力,也能培养其词语感受的能力,但是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要以广告为原型,要产生于具体感受中。在训练中一般从描写语句空间场景、人物神态、心理活动、概括叙述、完整篇章这几个方面进行练习,着重抓住一种感受为主,再举一反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