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师心理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师心理特点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里,它应该是一种劳动制度或就业制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教师的心理特点是一种社会期待,是广大人民群众或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深情厚望,他们希望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具有这些心理特点,以期教育好他们的子女。(二)教师一般心理特点的分析教师的心理特点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心理条件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兴趣是教师的兴趣中心。

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师心理特点

一、教师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教师心理特点的概述

教师心理特点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最一般的和最普遍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不仅反映了教师在心理面貌上有别于从事其它职业活动的人,而且它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这些心理特点的功能调节和保证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并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它也是衡量、评价教师的心理尺度。那些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心理特点的教师,则是不合格的教师。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教师的心理特点,即教育事业、教育活动对教育者职业心理品质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活动不断适应的结果;从劳动社会学的角度看,它是教育职业资格之一,具有这些心理特点的人,才有可能有资格从事教育事业,否则就不能当教师。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里,它应该是一种劳动制度或就业制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教师的心理特点是一种社会期待,是广大人民群众或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深情厚望,他们希望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具有这些心理特点,以期教育好他们的子女。这就决定了每个以教师为业的人,必须具备这些心理特点,个体必须适应这些要求,另外,这些心理特点,也是师范教育(或职业训练)和教育实践的结果。

(二)教师一般心理特点的分析

教师的心理特点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心理条件是多方面的。

1.认知方面

良好的认知品质是教师完成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它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第一,强烈的角色意识,教育者必须首先具有角色意识。也就是说, “为人师表”的社会角色和公众对教师的称颂,特别是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楷模,都决定了他们应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并因此促进了他们自我认知水平的高度发展。其主要表现是角色意识和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的成熟。如有强烈的自尊心,能自重、自爱、自持,平素的举止言行都合乎社会行为规范,关注品格修养,对自己有较为符合实际的评价,不断地追求自我形象的改善和完美。

第二,有良好的人际知觉。教师是精神文明的传递者和建设者。调整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传递精神文明的渠道。因此,讲团结、讲共事、讲礼义、讲友爱,注意调整好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是教师普遍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有精细的学生知觉,即对学生的外貌与心理状态有深刻的洞察,而且对师生关系的好坏则更为敏感。因为,师生关系不仅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环境,会影响师生的情绪和态度,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同时,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信息的沟通过程,它又会直接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有良好的人际知觉,特别是对师生关系的敏感性,就成了教师普遍具有的认识特点。

第三,对教育事件(或课题)有较高的判断力。它是教师普遍具有的一种因果知觉。对教育事件(或课题)的分析与判断,是每一个教师的思维任务,这种认知定向是职业活动规定的;许多教育事件又是在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过程中发生的;而解决这些事件,则正是教师追求的教育或教学目标。通常所说的教育艺术或教育机智,正是这种判断力的表现,它包括对于学生的深刻知觉、对环境的准确诊断和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或方法带来的后果的精确预测,即对教育效果做出正确的超前反映。

2.情感方面

教师的情感不仅是推动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工作绩效和成就水平的动力,而且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会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般情感特点是热情、丰富、稳定、有控制力以及富有同情心和强烈的感染力等。在教育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热爱教育工作。教师热爱教育工作,首先受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及其特有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观念的调节,并同他们的职业兴趣相联系。

第二,热爱学生。这是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教育学生的心理基础,也是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

第三,热爱科学知识,特别是对所教学科的热爱。这是教师获得和传授广博学识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诱发性心理因素。

第四,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包括对美好社会生活向往和对祖国大好河山、自然风光的酷爱。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情感基础。

3.意志方面

教师的意志特征是教师克服内外部困难,有效完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保证。教师的意志品质除普遍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灵活性和自制力外,其突出的表现是:

第一,教育行为的目的性。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教育目的确立之后,才会产生相应的教育行为。因此,教师的言行总受某种教育目的的支配。

第二,教育行为的计划性。教师的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按着事先选择计划好的各种活动方案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和进行自己的教育活动。这些方案包括教育途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的选择与实施。即使是那些教育机智或教育艺术也不是随心所欲和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自由行为。

第三,教育行为的理智性。教育行为作为一种意志行动,首先受教师的观点、态度和目的的调节;其次教育行为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教育规律。这些,都说明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总是一种高度的理性行为。

第四,教育行为的惯常性。这种惯常性不仅表现为教师意志行为的持之以恒,而且表现为不受情境的于扰,在各种情况下都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几十年如一日。

4.兴趣方面

教师的兴趣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和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教师的兴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理论与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既是职业活动本身的需要,也是教师情感高度发展的结果。前面讲过,教师有热爱科学的情感特征,这种特征是教师专注理论与科学的心理动力。教师对理论与科学知识的兴趣一般表现为对所教学科或专业理论的兴趣,对教育理论的兴趣以及对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兴趣等。

第二,对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兴趣是教师的兴趣中心。由于学生不仅是教师的教育对象、研究对象,也是教师的交往对象、人际关系对象。因此,对学生的兴趣,往往是教师学习、工作和不断追求事业成功的直接动力。

第三,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教育、教学活动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活动形式。在这种活动形式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领悟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情趣和魅力,从而使这种兴趣经久不衰。

5.能力方面

教师能力的基本特点直接保证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通常,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言语的表达与说服能力、情感的感染能力、是非的判断能力、教育效果的预见能力等;教学能力则包括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的组织与表述能力、教具的演示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学效果的反馈能力等。(www.xing528.com)

第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包括教师对学生和学生集体的组织、指导、计划、协调和随机处理等能力。

第三,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由于教育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儿童个性的多样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育情境与课堂教学的动态性等,决定了每个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都不能照搬先例,只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所谓教育艺术或教育机智,则是这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高度概括。

第四,人际关系能力。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人际关系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正因如此,有的教育心理学家才把教师称为人际关系专家。事实上,离开师生关系、各科教师的协作、家长的配合,任何教师也无法一个人去完成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任务。所以,教师能通过人际交往协调种种人际关系,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

第五,业务学习能力。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精神文明的传递者,只为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文化、掌握新技术,才能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时代精神传递给学生。因此,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能力则是每个合格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

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心理素质的概述

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那些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并受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心理特点和职业教育环境等因素制约的各种心理品质。它是对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心理品质的一般要求,是评价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心理品质的尺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有两个侧面:

一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它应具有一切教师普遍具有的一般心理特点。前面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指在职业技术学校里任教的教师所应具有的各种独特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即所谓职教师资与普教师资的心理差异之处。

(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心理素质的分析

为了适应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心理特点外,还应兼备如下心理品质:

1.知识与能力方面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除应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文化素养和一般能力外,还应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与事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第一,普通文化和一般能力是从事一切社会劳动都不可缺少的知识品质和能力因素,也是接受和运用职业技术与专业知识、接受和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前提。因此,合格的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并具有广博的学识和智慧。

第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基本特质。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完成相应专业技术或工艺的能力。这是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条件或必备的心理素质。

第三,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每个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不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必须把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变成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能力。因此,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直至形成传授职业技术和培养职业道德的能力,则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有别于普教师资的本质方面。而职业技术教育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操作技能的能力。如指导实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等。

2.职业技术方面

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只有同一定操作规程和工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人们直接进行生产和创造财富的技术和技能。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掌握职业技术和具有职业技能的人。因此,传授、示范和指导学生掌握所学的职业技术则是职业技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熟练地掌握职业技术或工艺,以便实施对学生的操作性指导和示范。对于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来说,对其职业技术方面的要求一般有以下四点:

第一,技术熟练。这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的前提。

第二,掌握两门以上或宽面技术。这种要求,一方面是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是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具有理论指导下的操作技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技术操作,不同于工匠的手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的技术操作过程是在心智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更加精确,而且有深刻的操作原理做基础。

第四,不断更新并始终保持其先进性。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因此不能传递落后技术或已经陶汰了的工艺,要始终保持其先进性、领先性。

3.个性倾向性方面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除具有独特性的知识能力结构、熟练的掌握专业技术和职业指导能力外,还要具有适合于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理想、有信念,特别是职业理想和职业抱负。教师对所教专业满怀激情、终生矢志不移,并不断地追求职业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力量,也会唤起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建立起积极的社会奉献的价值观念。

第二,忠于职守,有献身于职业教育的精神。这将为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劳动,坚信自己的选择。

第三,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被学生视为做人的楷模、生活的导师。学生会以教师的表现作为自己的参照系数,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四,满意自己的工作、敬业乐群,情绪稳定,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这种良好的品格对学生的影响,将使学生更加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向往早日投入美好的社会生活。

第五,保持气质、性格、情感等与职业活动的相符性和适宜性。这会唤起学生向老师学习,并自觉地加强对个人气质、性格、情感等方面的锻炼,以便使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更加适合职业活动的需要。

应该指出,个性倾向性是个体的心理差异之一,职业技术教育活动对教师个性倾向性的要求与某个体的个性倾向性表现并非完全一致的.因此,在这方面就某个体而言,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适应这种要求的可能和必要的过程。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性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