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现象结构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

心理现象结构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心理现象或心理的结构则是指组成心理这个整体系统的各个心理要素或成分及其之间稳定的相互联系,人们在认识某一心理现象时,既可把它作为心理结构的一个要素加以研究,也可把它置于一个整体或现象系统中加以分析,即作为心理结构的子系统进行研究。因此,对人的心理现象结构分析或系统分析时,都必须遵循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几个基本原则。

心理现象结构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现象结构的概念

要了解什么是心理现象结构的概念,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结构。所谓结构是指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因素及其之间稳定的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有其一定的结构,如微观的物质世界原子结构基本粒子结构,宏观的物质世界有天体结构;人类社会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人的心理现象当然也毫不例外地有其一定的结构。

所谓心理现象或心理的结构则是指组成心理这个整体系统的各个心理要素或成分及其之间稳定的相互联系,人们在认识某一心理现象时,既可把它作为心理结构的一个要素加以研究,也可把它置于一个整体或现象系统中加以分析,即作为心理结构的子系统进行研究。因此,对人的心理现象结构分析或系统分析时,都必须遵循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几个基本原则。

二、人的心理结构的基本框架

作为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水平、多维度、多层次的反映系统。从心理反映的水平来看,人的心理现象既包括有意识的反映形式,又包括无意识的反映形式;既有生理水平、行为水平的反映,又有个体水平及群体社会水平的反映。同时人的心理处于各种不同的关系之中,表现了不同的质的特点:从心理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的关系来看,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同时它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规实;从心理和人的身体的关系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同时它对人的身体生理功能又起调节作用;从心理和人的活动的关系来看,心理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表现在活动中,同时它又是活动的调节者。因此,按照心理现象的性质、形态和多维性、层次性以及各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将人的心理现象这个整体反映系统划分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子系统。其中,心理过程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次级子系统;个性心理子系统又可以划分为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次级子系统,各次级子系统又包含着若干心理要素或成分。就心理系统内部来说,各子系统、次级子系统和要素之间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和关系。人的心理现象的结构可示意如下:

三、心理结构的分析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在发生、发展、完结或转化上,体现出过程性,故称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次级子系统。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感觉器官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经过脑对信息的储存、加工、理解、解释,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性质、意义、范畴本质及规律的反映过程。它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同层次,即从感觉、知觉经过表象、记忆达到想象和思维的过程。

(1)感知过程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从生理上来看,感觉和知觉是适宜刺激物作用于分析器(由感受器、传递神经和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所构成)的结果。感觉是某种分析器对刺致物个别属性的分析综合;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对刺激物的各种属性或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综合。感觉和知觉是感性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心理层次,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理在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和意义;感觉是大脑皮质投射区的反映功能,知觉则是大脑皮质联合区整合的功能;感觉更多地依赖事物的物理性质,知觉则同时还要依赖主体的经验。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感觉、知觉均属感性认识,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有机的综合,并依赖于感觉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感觉和知觉都具有生动和直感的特点,所以通常将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

我们可以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和痛觉(它是有机体对具有伤害性刺激的一种反映,分布于全身)三类。在知觉的分类中,一方面可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将知觉分为视、听、嗅、触等知觉;另一方面可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包括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另外,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还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的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实践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人的知觉则存在着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种基本特性,它们是对知觉过程中反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的一种概括。

(2)记忆过程

人在感知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映象不会马上消失,而会在头脑中保持一定的时间,这种在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叫做表象。从生理上讲,表象是感知过程中留在大脑皮质上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因为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它和感知一样具有直感性特征,但是表象不如感知映象那样鲜明、完整、稳定而是比较暗淡、片断和流动多变的。又因为表象不是对某一次感知的事物所保持的映象,而是综合多次感知所得映象的结果,它概括了事物的外部特点,故它具有概括性特征。可见,表象比感知反映有更多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但它的概括性仅仅是形象性的,又不象思维那样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它是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人经历过的事物的映象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叫做记忆。识记、保持和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或过程。记忆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复活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过程是人脑对信息的获取、编码与储存和检索与提取的统一过程。记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分类也是多角度的。按照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或表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或情感记忆和运动或动作记忆四种;按照保持的持久程度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保持时间在一秒钟左右)、短时记忆(一般保持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和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至数日、数月乃至数年)三种,它们又叫做记忆的三个系统(三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可参看图2-8)。与记忆相反的过程是是遗忘。遗忘规律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内容上的变化和进程上的变化几方面。遗忘的进程规律是:遗忘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速度是先决后慢。

图2—8 三种记忆系统模式图

(3)想象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生理上讲,想象主要是大脑皮质上的暂时神经联系经过重新组合而成为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想象具有形象性、新奇性两个基本特点,它是对表象的一种加工和改造的过程。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可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又叫不随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又叫随意想象),其中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想象也具有概括性,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4)思维过程

思维是人脑间接和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的,也是主要的特征;第二,思维与语言密切联系着;第三,思维具有问题性,它总是指向于解决某个任务和问题。根据思维的水平和内容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根据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和社会价值,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概括、系统化等过程来完成的。思维过程的具体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2.情感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中的认知因素或称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则是非智力因素,它们对认知活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在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www.xing528.com)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个定义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第二,只有被人意识到的、和人的需要有某种联系的事物,才能引起情感;第三,情感与需要是密不可分的,表现在人的情感因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具有肯定的或否定的不同性质.不同的需要引起不同的情感,它同需要一样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从生理上看,情感是在客观刺激的作用下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起主导作用的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

人的情感心理过程与认识和意志不同,不仅有主观上的情感体验,而且常伴有身体上的反应。情感体验是指人产生情感时自己内心的感受。任何夏杂的情感体验都存在明显对立的两极性:可以表现为肯定性的与否定性的;增力的与减力的;紧张性与轻松性的;激动的与平静的;从弱到强的情感两极状态。情感反应是指人产生情感时机体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一般表现在内脏器官的变化;皮肤电和脑电的变化和面部、驱体、四肢、言语表情的变化三个方面。

无论从人类发展还是个体发展来看,人的情感总是由情绪发展到情感(狭义的),再由情感(狭义的)发展到情操。情绪一般是指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外部表现特别明显,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和冲动性。它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人的情绪是以人化了的受社会制约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动物的情绪有根本的区别。情绪可分为激情、应激和心境三种。情感(狭义的)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持续的时间较长,外部表现不明显,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很少冲动性;它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故是人类所特有的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情感(狭义的)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大类。情操是指与世界观和个性密切相关的高级情感,它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习惯情感。情操是与人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最深厚、最稳定的社会情感,可以表现为情感与操守——坚定的行为方式的结合。例如,一个人的道德感是出于怕社会舆论谴责而消极地服从社会道德规范,是属于一般的道德情感;如果它是出自内心的需要而积极地服从社会道德规范,这种道德情感就是高一级的道德情操。

3.意志过程

意志是指人为了确定并实规某种目的而自觉地进行、支配、调节相应行动和克服困难时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总是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我们把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做意志行动,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意志行动是具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人的意志和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是很复杂的,目前尚缺乏完整而充分的研究但根据对随意动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意志和意志行动的机制作如下理解:意志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支配、调节下,大脑皮质各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之间的协调活动;而意志行动就是由这种协调活动而产生的有目的的行动。

通常可将意志行动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的两种。简单的意志行动一般只有目的的确定和执行两个环节,没有拟订计划的中间环节。在复杂的意志行动中则有明显的三个环节:动机的冲突和目的的确定、选择行动方法和拟订行动计划、执行决定。前两环节是做出决定的阶段,人的行动的自觉性目的性就表现在这里。在意志行动中,必须把正确的决定付诸实践即执行决定,才能构成意志行动,才是知行或知行意的统一。所以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在这全过程中,常会遇到来自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困难,因而必须努力克服困难;还要经常检查行动的效果,以便发现问题,调整计划,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个人在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叫做意志的品质,它是意志的个别差异的主要表现。意志品质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如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如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优柔寡断和轻率决定、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等。

4.注意

人们在进行以上所述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时,都得将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相应的事物或对象。这种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从生理上讲,注意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它的中枢机制主要是大脑皮质优势兴奋中心引起的负诱导作用。据研究,网状激活系统在唤醒注意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额叶参与觉醒水平的提高,并对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起着主要作用;丘脑的某些部位也控制着注意的转移及注意对象的选择;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提醒人们持续注意或转移注意方向,使注意带有随意性的特点。人在集中注意时,常常伴随着适应性动作、多余动作停止、心跳和呼吸改变等一些外部表现和生理变化。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主要特性或品质。必须指出,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但它具有选择信息和组织心理活动的重要功能,是使初级信息加工过程向高级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转换的重要条件。

(二)个性心理

前而所分析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即共性。但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或阶级地位)、实践活动、所受教育和认识水平的不同,使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也具有个人的特点,即存在着显明的差异性。人们之间的这种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即个性。个性是心理结构中的另一个子系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个性又叫个性心理,它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是个性心理的基本特征。社会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个性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心理系统或基本精神面貌。

个性就其结构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体系,是各种心理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根据个性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以及表现形式的特点,可将个性心理结构分成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组成部分。

1.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倾向是指决定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是个性心理的本质和核心。个性心理倾向包括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信念、观点、理想和世界观等成分。其中世界观处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因素。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们反映人们之间个别差异的主要方而,是个性心理的主要内容。

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它是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最后的本质区别,是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自我意识结构的成分。从心理过程的性质来看,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从自我意识的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或精神自我)三个方面;从自我认知的现实性来看,存在着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又叫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三种情况。

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发展中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内因。外部的环境和教育不能单独地和机械地决定人的心理发展,它们只有被主体所接受并转化为主体的自我需要之后,才能成为促进主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因素。例如,当别人向我们提出批评和建议时,只有当我们对照它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认识到它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有改正的必要时,才能接受并改正之,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的发展。

以上我们对人的心理结构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人的心理过程)。为了避免重复,个性心理的具体内容留在以后有关章节中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