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母亲,职业选择与孩子的定义

母亲,职业选择与孩子的定义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而一旦成为母亲,孩子便是我们永远甜蜜的负担。只是,这“孩子”的定义可能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在班主任的心里,“孩子”的样子一定与年龄相关。当孩子还在我们的子宫里时,我们心心念念的,只是他的健康。当孩子远离我们的视线时,我们日夜祈祷的,只是他的平安。天性与本能从来不可能满足孩子对我们的全部需求。在中国,有太多的母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

母亲,职业选择与孩子的定义

我,是一位12岁女孩的妈妈。

我,是一群高中学生的老师。

当又一个9月快要到来的时候,我忽然间意识到——“妈妈”和“老师”,也许会是我一生中所扮演的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母亲,是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在人类的各种语言中,MAMA的发音总是被用来称呼母亲,因为这是人学会的第一个音节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在我国的《教师法》里,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今天想来,这两个角色,虽然都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但选择的过程,却并不是一样的艰难。大学毕业后,作为非师范生的我,之所以会主动选择回到校园,成为教师,更多的是因为我喜欢象牙塔里的纯净,以及讲台下的学生们那一双双闪耀着光芒的眼睛。

在步入婚姻的若干年后,我还一直犹豫着是不是该要个孩子?我有太多的担心,总觉得要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太冒险的事情——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我甚至没有把握它今后一定会变得更好一些。我曾经不断地追问自己,“在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一位母亲?”

是的,成为一位母亲远比成为一名教师需要更多的勇气。学生,会有许多老师,但亲妈,永远只有一个。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而一旦成为母亲,孩子便是我们永远甜蜜的负担。

有人说过,在所有的老师中,最像妈妈的,是班主任。身边的许多班主任,都被学生称为“班妈”。于是又想,为什么人们总会模糊了“班主任”与“妈妈”之间的界限?只是因为它们之间有那么多的共同点吗?

是的,“班主任”与“妈妈”面对的,都是孩子。只是,这“孩子”的定义可能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在班主任的心里,“孩子”的样子一定与年龄相关。低年段与高年段,儿童期与青春期,本就应该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实施教育。在一位母亲的心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无论孩子多大,当妈的,总会不由自主地惦记着孩子的饥饱与冷暖。这是天性,难以理性。

是的,“班主任”和“妈妈”,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心力,陪伴孩子成长。无论是教育还是养育,用心陪伴,都是班主任与母亲最重要的职责。许多时候,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也许只是心的“在场”——认真地听孩子说话,微笑着陪孩子流泪,投入地给孩子加油。

是的,“班主任”和“母亲”,真正能陪孩子的,只是一程。最终,我们都只能在小路的一端,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不断在心里告诉自己,“不必追,不必追……”

有一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为什么当我们说一位班主任像妈妈的时候,更多的是褒奖的意味;而当我们说一位妈妈像班主任的时候,似乎就带有些责备的意思了?

也许,当我们说一位班主任像妈妈的时候,更多的,是形容这位老师对学生有足够的接纳、足够的包容、足够的爱。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面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脾气秉性的学生时,会经常不自觉地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急躁、否定、挑剔、拒绝……而一旦我们面前的,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就会因着遗传和基因,合理化了许多孩子的不足?

那么,当我们说一位妈妈像班主任的时候呢?记得一次接手高一新班,我让每一位学生用一句话描写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一位男生的留言让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有谁知道做一名教师子女的悲哀?”后来我专门请他到校园里散步,“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我有一个女儿,我不想让她今后觉得悲哀?”那天,那个男孩子说了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一句——“我在学校里有班主任、有老师,可是我回到家,发现其实妈妈还是班主任,她还在监督我、约束我、管教我……”“那么,如果她只是一个妈妈,你觉得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死心地追问。男孩子嗫嚅了半天,“我也说不清,也许更温暖一些,也许更柔软一些,反正不是这个样子。”(www.xing528.com)

想起教育专家尹建莉,在那本记载了她16年教子手记的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那本书的名字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相对于老师而言,妈妈的陪伴会更近一些,更久一些。如果做得足够好,那么一位“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一定远胜于一位“老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并不只是一位“老师”——她还带着一群学生,这一群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的某一个阶段,如果班主任善用“同伴效应”,善用“集体力量”,那么她对孩子的影响一定不亚于孩子的妈妈。

可是,这年头,妈妈和老师都不好当了——因为我们面对的孩子更聪明、更独立、更自信,而我们面对的世界也更多元、更民主、更复杂。“天地君亲师”,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价值取向。如果你不是真的值得信赖,孩子们会轻易地转过头去。

是的,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

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不忘初心。无论是哪一种爱,都不能只是一厢情愿。无论是哪一种爱,都不能越俎代庖。我们必须不断地问自己——那些初心呢?当孩子还在我们的子宫里时,我们心心念念的,只是他的健康。当孩子远离我们的视线时,我们日夜祈祷的,只是他的平安。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看着孩子的目光越来越挑剔、越来越复杂?

当我们刚刚走上讲台时,我们对自己说,要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他们。当我们最初面对老师这个身份时,我们首先想起的是“园丁”,是“红烛”,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连自己都不相信了呢?

所以,我们要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天性与本能从来不可能满足孩子对我们的全部需求。许多时候,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永远比能给孩子什么更加重要。知道怎么跟孩子说话,永远比说什么更加重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永远比如何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是的,孩子每一天都在长大,他们正逐渐走出我们为他们建造的堡垒,他们渐渐会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圈子,直至建立自己的世界与王国

作为母亲,作为老师,我们能够教给他们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让自己始终能够跟上他们,能够理解他们。懂得,是最好的陪伴。懂得,是最大的慈悲。

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中国,有太多的母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孩子的身上,强加了太多自己无力实现的梦想。在中国,有太多的老师,不但相信“名师出高徒”,更追求“高徒出名师”。他们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与学生的分数捆绑在一起。于是,难免焦虑,难免失望。

为什么不能先做好自己呢?做妈妈的,追求自己的快乐;做老师的,坚持自己的信仰!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得足够精彩,活得足够漂亮的时候,身边的孩子和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亲近你、信任你、追随你——你,就是他们的榜样!

一个清晨,我和女儿一起赖在被窝里聊天。安安忽然说:“妈妈,下辈子我还想做女孩子。”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宝贝,咱们还是先把这辈子过好吧。”安安又抱着我说:“妈妈,下辈子我还要你做我的妈妈。”“哦,好吧。可是妈妈下辈子可能会变成一棵树呢。”“这样啊,那我下辈子就做一只小鸟吧。我会在你的树上做窝,这样你就又是我的妈妈啦!”

我,是一位12岁女孩的妈妈。

我,是一群高中学生的老师。

常常觉得,我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片段,才变得格外温暖。而我,也正是因为和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携手同行,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这个9月,忽然很想对孩子说一声“谢谢”;很想告诉他们“曾经有你,因此有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