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合作学习:突破三个不等式

专业合作学习:突破三个不等式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学习的首要问题是改变观念。也就是说教师要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思维,转变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思维,由教师主体教学思维转向学生主体学习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当讲则讲,当教则教,要发挥好讲和教的不同功能。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参与合作,来改变学生只听不思的学习状态,要将听和思结合起来,提高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率。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教师主教的责任逐渐转变成教师教导的责任,逐步扩大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协同互教。

专业合作学习:突破三个不等式

合作学习的首要问题是改变观念。也就是说教师要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思维,转变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思维,由教师主体教学思维转向学生主体学习思维。这两个转变是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发生的前提条件,如果教师的传统观念不变,课堂教学的结构框架不变,教学形式不论怎么改革,课堂教学实质都不会改变,就是改变也不会持久,只会昙花一现。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建构适合于学生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结构,这种新的教学结构是对传统课堂的批判和扬弃。这样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不等式关系中。

一是讲≠教。我们先从讲字的本意来理解什么是“讲”。讲是“言”与“冓”组成的形声字,“冓”意为“当面”“碰头”;“言”指“说话”。合起来表示“当面说话”,把事情和道理说出来,就是“面对面交谈”,引申义为“和解”。说明“讲”是有了“误解”,需要“双方面对面交换意见”来消除误解。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只有当学生不明白、不理解、有误会时才需要“讲”。而在传统课堂里,讲成为了“灌输”,不管学生懂不懂、会不会、有没有疑惑,统统讲,使信息传递成为了被动接受,这种讲就不是信息的互动交流,学生没有误解也能讲出误解来。

那么教呢?教是攴(pū)和孝组成的形声字。“孝”与“攴”合起来意思是“全身心跟着老师学习”。转义为“老师全天、全职传授知识”,引申为“培育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身体力行是教,以身作则是教,正身明法是教,上行下效是教。“教”学的“教”字当读一声时,“教学”是动词,意思是教书,即教学生学习功课;当“教”读四声时,“教学”是名词,意思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所以,教就是“示范”“引领”。

从讲和教的本意来看,讲是言传,教是身敎(示范)。所以,在教学中讲不等于教,讲了不等于懂了,教了不等于会了;教学就是要讲和教紧密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当讲则讲,当教则教,要发挥好讲和教的不同功能。讲要出现在学生合作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教要体现在时序、空序和秩序调控上。

二是听≠学。听只是信息传输的一种方式,就是“用耳朵接受声音”。这种信息传输虽然是教学中最普遍的方式,但它对知识的保持度是很低的,学生通过听所接受的知识信息两周后的保持率才5%。所以,学生在课堂里听了不等于学了,听懂了也不等于学会了。听只有跟思结合起来,学才能真正发生。否则,就是秋风过耳,左耳进右耳出。美国教育家苏那丹戴克曾说:“讲给我听,我是会忘记的;做做看,我会记住;你若让我参与,我会学会。”这就很通俗地说出了“听”跟“学”的关系。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参与合作,来改变学生只听不思的学习状态,要将听和思结合起来,提高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率。

学是什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学的上半部分,中间是“爻”,意思是算筹,在古时被用来记数和计算;两边是手,既表示手把手传授,双手也表示恭敬与专注;中间是一座房子,表示教学和学习的地方,这个地方不用豪华,只要能免于外界干扰即可。孟母之所以要三迁,就是要为孟子选择一个可以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房屋下是“子”,代表老师和学生。表示学不可无师,这里的“子”既是师,如老子孔子庄子墨子,也是每一个普通的学生。上下结合起来,就表达出了“学”字的本义是“教人算数、习字的校舍”。中国自古就重视教育,很早就出现了学校,如《礼记·学记》中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里“塾、庠、序、学”都是教学的地方。通过“学”字的来历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学就是师生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进行交流。所以,听需要一个学的环境。合作学习的课堂也强调听,但给听加上了许多思的要求,要求不分心、专注地倾听,记录听的要点,然后反馈听的结果,这样就把听与学紧密结合了起来。(www.xing528.com)

一堂好课,能够清晰反映出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成长的过程,是对听的表达,也是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老师也要耐心地,在学生答错时,给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给以启发。这样的听就跟学紧密结合起来了。所以,听课要看实际效果,看学生的“学”发生了没有,看教师对学生的听是否作出恰当回应。在课堂里,学生的听必须与老师的听形成反馈式的交流,学才能真正发生。

三是教完≠学会。教完只是表示程序走完。教材教完了,一节课教完了,一学期教完了,一届学生教完了,都只是表示按照预先的流程过了一遍,这完全不等于学生学了一遍,更不等于学生学会了。真正的教完应当是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步,达到了各自的目标。也就是学习真正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生了,检测的结果是学生懂了、会了。

在传统教学中,教这个过程往往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这种教的过程往往与学生学的过程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背离的。但教完一定是要通过学会来检测的,教完这个结果是否有质量要通过学会这个结果来体现。传统课堂里的教完只是指教师将教材讲了一遍,学生听了一篇,完全不等于学了一遍。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现代课堂,主张在教完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所以,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变单一的讲授式教为多元的互动式学,让教完与学会的结果同步,教完的过程就是学会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教师主教的责任逐渐转变成教师教导的责任,逐步扩大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协同互教。这样,教的过程就不单单发生在师生之间,不只是将与听的信息传输,而是教频繁地发生在生生之间的互动、互教中,老师教的角色逐渐淡化,学生学的角色逐渐强化。这样,教完的过程就变成了学会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