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青少年网络参与研究: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国外青少年网络参与研究: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社会化媒体的交互性特征更易在青少年社交网络中形成社交压力,从而促进青少年参与。最后,社会化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交流方面的特征便利了青少年的网上讨论,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的参与实践。

国外青少年网络参与研究: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第一,关于网络特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互联网交互性、接入性和可用性等特征展开,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影响青少年参与。大部分学者持乐观态度,认为互联网的这些特征能促进公共参与。相关研究集中探讨互联网在扩大社会接触、动员政治观点、社会化和教育、促进自我表达和强化公民与政治代表之间网络沟通等方面的可能性。考虑到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多地使用互联网,这些可能性更可能由年轻人来实现。

此外,随着社会化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日益提高,更多学者开始关注社交媒体的技术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参与的影响。大部分理论框架围绕社会化媒体的三个核心机制如何影响青少年参与展开:(1)提供信息;(2)引入社交压力;(3)促使同龄人间进行讨论。

首先,社会化媒体鼓励个人自我表达和经验分享,提供了表达和信息分享的平台。青少年在社会化媒体上发布和分享包括政治和公共活动在内的内容,这些内容则会对其社交网络产生一定影响,如某些主题的政治和公共信息可能引起社交网络一些好友对这些话题的兴趣,进而促进了其社交网络中某些朋友的公共和政治参与。

其次,社会化媒体的交互性特征更易在青少年社交网络中形成社交压力,从而促进青少年参与。邦德和同事进行的一项实验性研究证实,青少年在脸书上接触到动员性信息(如关于鼓励大家大选投票的宣传),同时他们社交网络中的一些人也参与了这些活动,由此对其产生了社交压力,而这种压力则会对他们的参与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其他一些相关主题的研究也都发现了社会化媒体产生的社交压力对青少年参与的促进作用。

最后,社会化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交流方面的特征便利了青少年的网上讨论,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的参与实践。社会化媒体区别于其他形式媒体平台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其在鼓励用户进行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而青少年在社交媒体创造的内容,为后续以这些内容为主题的讨论奠定了基础。而社交网络对某些话题的讨论则又可能引入社交压力,促使即使对某些政治和公共话题不感兴趣的青少年也加入讨论,实现政治和公共参与。实证研究也证实了社交媒体通过为青少年提供讨论政治和公共话题的平台,在提高青少年政治和公共参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基于网络内容的研究。致力于此领域研究的学者主要关注点在于互联网如何被青少年用于公共参与。有些学者关于网站内容的研究并未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而是更关注网站内容的公共性;另有部分学者专注于青少年使用的网站的公共性特征。具体来说,他们的研究证实了网络论坛中的自我表达与讨论如何形成了网上公共领域。而更进一步,在这些公共领域中进行的政治讨论、知识传播、个人身份认同构建、政治协商等,展示了互联网在促进“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方面的优势。以上这些研究关注的网络平台比较广泛,既有政府和媒体提供的比较严肃的网络平台,也有很多娱乐节目粉丝论坛。(www.xing528.com)

第三,关于网络内容生产机制的研究。研究主要探讨青少年网站创建者在创立网站过程中的种种考虑以及如何影响网络产品的最终形态。虽然关注此主题的学者数量相对较少,但也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比如,“编码”(encoded)和“解码”(decoded)含义的区别如何影响网站的效果,网站内容对网站创立者经济和个人资源的依赖性,网站的目标与网站背后机构的更广泛的制度性目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对于青少年如何使用和理解新媒体的研究。此主题关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使用所体现的公共参与行为。大部分研究结论为,在某种情况下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公共参与的资源,但总体来说青少年并未充分地使用这些资源。另外,还有研究以某些特殊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如那些在公共事务中已经很活跃的年轻人。这些研究总体上试图阐明互联网如何成为这些群体青少年有价值的公共参与工具。

第五,关于青少年网络使用与其参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此类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索互联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参与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有些研究证实了互联网在促进政治和公共参与方面的作用,如在网上接触的竞选信息,对政治效能、政治知识和政治参与都有积极的影响。帕塞克和同事的研究也发现,“那些一周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获取信息的人更倾向于表现出经常参与公共活动的行为”。然而,还有一些研究并未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和公共参与之间的相关性。更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互联网在改善青少年参与方面的潜力不容乐观。比如,基于时间替代理论(time-replacement),有学者认为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上投入时间过长,从而减少了其线下直接参与和其他间接促进参与的活动的时间。

此外,有学者虽然不否定互联网技术上具有促进公共参与的潜力,但认为其作用尚未实现。比如,相关研究证实,青少年,尤其是教育程度比较低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把互联网作为娱乐工具,更多地进行网上娱乐,而不是进行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这类更具公共参与特色的网络活动。有进一步的研究关注青少年网络参与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那些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参与的青少年往往在线下也是社会和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而且此群体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比较高的家庭;而那些热衷于娱乐化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则更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的家庭,因此产生了网络参与的“数字鸿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