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经济在城市水业市场化研究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在城市水业市场化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座,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000亿元。

循环经济在城市水业市场化研究中的应用

1.1.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1](circular economy)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它是物质闭环流动性(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和资源循环(resource circulate)经济的简称。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产品消耗及废弃的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度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1.1.1.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简称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三大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要求用较少的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2)再利用(reuse)原则。这是一个物理的过程,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

(3)再循环(recycle)原则。这是一个化学过程,有化学反应,需消耗一定的能量。当一些废物不能直接利用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工处理使其重新利用。它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被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再循环有两种情况:①原级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如报纸再生报纸,塑料再生塑料等;②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方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三个原则应该按照上面的顺序依次排列,但是人们的思想认识最初是由废弃物的末端处理到再资源化的次序进行演变的。毫无疑问,资源化要比再利用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后来,人们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即人们认识到应该从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入手,对于废品的再利用,由于技术等原因,特定阶段对废品的利用程度是有限的,对于废弃物无法再利用时才能进行终端处理。(www.xing528.com)

1.1.1.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有限的资源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05m3/a,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座,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占1.2%,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经济总体规模扩张的“瓶颈”。

(2)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决定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

(3)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200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二氧化碳和COD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力;七大水系干流中,只有57.7%的断面(监测点)达到或优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城市河段、沿海河口地区及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总之,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1.1.1.4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简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则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角度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即从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