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狄尔泰的思想与现代音乐美学

狄尔泰的思想与现代音乐美学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建立在他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最高、最根本的本体。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狄尔泰在强调重新体验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这种体验的创造性。在这个重新体验的过程中,狄尔泰极为重视对有关艺术品文献资料包括作者的书信、日记、言论以及其他作品产生时社会文化状况等相关材料的研究。

狄尔泰的思想与现代音乐美学

施莱尔马赫的思想被德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狄尔泰所继承和发展,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近代解释学理论,又称历史解释学,所以狄尔泰通常被称为“解释学之父”。《精神科学导言》《关于描述性的和分析性的心理学观念》等是他的代表性著作。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建立在他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最高、最根本的本体。他区分了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精神科学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人的生命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如果不被领会、理解,其意义也无从显现,只有理解和解释才能把握生命的意义。这样狄尔泰就以生命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解释学理论,他认为“理解与解释总是在生命本身之中”[5]。而要获得这种理解,艺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何以如此?狄尔泰认为,艺术具有揭示人生之谜的作用,因为“艺术是通过不断被创造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揭示人生之谜的。艺术把人的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起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它通过想象使人去过他永远不能实现的生活[6]。如何获得对一件艺术作品的理解?在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中,体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对艺术品的体验中,可以让欣赏者暂时摆脱现实世界,进入一种主客体水乳交融的状态。特别重要的是,狄尔泰的体验含有再体验的意思,也就是说,理解一件艺术作品,实际上应该去对作品的原意进行再理解,要做到这一点,理解者就必须走出自身的文化环境,“通过‘体验’和理解,复原它们所表征的原初体验和所象征的原初的生活世界,使解释者像理解自己一样去理解他人”[7]。在这个再理解的过程中还需发挥理解者的想象作用。由此,避免理解者的主观态度,而寻求一种可以超越历史距离的客观理解。这一点与施莱尔马赫的思想一脉相承,当然我们需要注意到狄尔泰的体验概念是建立在他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的,并未把作品中的那个“东西”而是把作品中的“人”的生活活动作为解释的终极目的。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狄尔泰在强调重新体验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这种体验的创造性。狄尔泰将被解释的世界称为“第一精神世界”,而将理解者基于想象的心灵活动称为“第二精神世界”,他说:“精神的活动创造了‘一个第二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基于‘第一精神世界’,然而却是由精神的工具——理解、评价以及概念的思考——创造出来的。人文科学的历史表明,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历史描述……不可能是,也不能指望它是记录事件的拷贝……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状况的、全新的精神创造。”[8]由此,通过第一精神世界与第二精神世界的交互作用,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重新体验的过程中,文本的意义产生了。

显而易见,与传统的纯思辨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相比,狄尔泰的解释学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他倡导一种以体验为中心的历史主义的方法对艺术进行理解和解释。在他看来,“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人的创造物的理解就必须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理解……理解者就必须使自己的意识回到理解对象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去重新经历,设身处地地把自己设想为对象本身,尽量去重新体验对象的体验,在自己的心灵中使过去复活[9]。在这个重新体验的过程中,狄尔泰极为重视对有关艺术品文献资料包括作者的书信、日记、言论以及其他作品产生时社会文化状况等相关材料的研究。狄尔泰重视这些材料当然不是为材料而研究材料,他的目的在于将这些材料最终变成理解者重新体验作品的内在生命,正如狄尔泰本人所说:“这些材料只是为他在自己的心灵中复活原来所产生出它们来的那些精神活动提供机缘。正是由于他自己的精神生命,并且与那种生命的内在丰富性成比例,他才能从而赋予他所发现自己所面临的死材料以生命。”[10]在这种历史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中,理解者同时也处于一种自我理解中,“解释者在理解过去的同时,也就是在加深着对自身的理解”[11]。理解者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被增强、被升华、被超越进而体味出人生的意义。

尽管狄尔泰非常强调对艺术作品原意的体验和理解,但他认为这种理解并非一劳永逸的,他充分重视理解的历史性,任何理解者因其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而具有自身的局限性,理解者的经验总是处于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的,因而“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是永远不可能经验到客观历史现实的整体的”[12]。由此文本对于理解者而言就不能不具有一种敞开的开放性,所谓对作者原初含义和作品原初内涵的重新体验就只能是一个不断无限接近的过程。(www.xing528.com)

总而言之,由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确立起来的历史解释学使得解释学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狄尔泰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但其倡导的消除误解以达到客观的理解这一基本原则仍然不能不具有当时自然科学认识论的痕迹,这也许是其局限性所在。因为正如于润洋教授所指出,历史解释学在强调文本以及作者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主体自身的能动的创造性”[13],同时要求理解者完全客观地重建不同于理解者当下现实情境的音乐作品产生时期的历史语境,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们意识到,历史解释学的历史视野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一点将会在本章的最后加以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