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工夫论的发端及二程理学建构

易学工夫论的发端及二程理学建构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象、数、理、占是《易》的四大要素。因此,在《周易》经传中,我们就能发现一些易学修养工夫的内容。《说卦传》中提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工夫进路,界定了道德修养的层次。可见,重视德行、劝人向善,都是重要的《易》学修养工夫。最后,《易》探讨了知识的来源和求知方法等问题。《易》作者认为,人能够通过仰观俯察等途径认识宇宙的规律,而穷神知化则是认识的结果。

易学工夫论的发端及二程理学建构

象、数、理、占是《易》的四大要素。在先秦时期,“孔子通过对筮占的解释,将《周易》文本由卜筮话语系统转换为儒家哲学话语系统,筮占不再是《周易》研究的唯一选择,取而代之的是以德行智慧求福”[3]。因此,虽然孔子精通占卜,却更注重道德修养。《论语·子路》记载:“子曰:‘不占而已矣。’”与孔子相同,荀子也反对迷信占卜,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可见,与占卜相比,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者更重视道德修养。

在孔子赞《易》之后,道德修养工夫变成了《易》的有机组成部分,原因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在于阐述天地日月的运行与四时的变化以及人如何效法、因循天地日月的运行与四时变化而成德广业、开物成务”[4]。因此,在《周易》经传中,我们就能发现一些易学修养工夫的内容。

首先,从卦爻位来说,《易》作者非常看重“中”,讲求时、德和位的配合。在一卦六爻中,爻位既涵盖天、地、人三才,又有阴阳之别和当位失位之分,还有承、乘、比、应等讲究。这就要求研易者要认真体味,不仅要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分位,还要把握时机,更要注重道德修养。(www.xing528.com)

其次,在《易》文辞中,还有不少修养工夫。在《易传》中,我们能够发现“两套顿渐不同的修养方法:顿教可以称之为‘善为易者不占’,渐教就是所谓君子‘玩’易”[5]。其一,所谓“顿教”,即效法天地之道,力求达到“开物成务,崇德广业”的目的。在这方面,《易》提出了诚、敬和慎等修养方法。例如,《坤卦·文言传》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乾卦·文言传》说:“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再如,《需卦》云:“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离卦》云:“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说卦传》中提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工夫进路,界定了道德修养的层次。此外,《易传》作者还用三陈九卦的方式,阐述了君子修养道德的依据、意义和要旨。从实质上讲,《易传》中的“效天法地、参天地之化育思想的精神实质,说到底也就是基于对天的崇高性和人的主体性认识而提出的一种达到天人相通、相合、统一亦即‘天人合一’的路径”[6]。其二,所谓“渐教”,即在占卜之后,根据占卜结果,以道德修养的方法来趋吉避凶,或以神道设教的方式来劝人向善。在这方面,我们也能找到文献证据。马王堆帛书《易传·要》云:“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可见,重视德行、劝人向善,都是重要的《易》学修养工夫。

最后,《易》探讨了知识的来源和求知方法等问题。《乾卦·文言传》云:“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意为如果一个人知晓人生应然,而又能达到它,就能和他探讨几微之事。若是一个人知道应该何时停止,而又能切实做到,就能保存事物发展的合宜状态。《易》作者认为,人能够通过仰观俯察等途径认识宇宙的规律,而穷神知化则是认识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