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程颐论知行关系

易学视野下的程颐论知行关系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论述知行关系时,程颐在易学的架构下,涵摄吸收了《易》和《孟子》等典籍中的思想资源。[190]知在行先,就像没有光照,人无法在晚上行路一样。在今人看来,程颐知难行易论实际是说“无知者只是不思进取者,所以无知者必须对自己的无知负责”[194]。笔者认为,知难行易实质是说在穷理之后,循理而行就不是问题了。如上所述,格物、致知、穷理都离不开诚敬,而程颐凸显诚敬的工夫论内涵,确与其易学有关联。

易学视野下的程颐论知行关系

在论述知行关系时,程颐在易学的架构下,涵摄吸收了《易》和《孟子》等典籍中的思想资源。他在解释《乾·文言传》中的“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时,说:“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后至之,知之在先,故可与几,所谓‘始条理者知之事也’。知终终之,力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可与存义,所谓‘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此学之始终也。君子之学如是,故知处上下之道而无骄忧,不懈而知惧,虽在危地而无咎也。”[189] 他将《易》中的“知至至之”解释为致知,认为行要以知为前提;又将《易》中的“知终终之”解释为力行,认为力行是达到圣贤境界的必要条件。

在知行关系上,程颐主张知在行之先,认为行以知为本,能知则能行。他说:“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190]黄宗羲定为程颐语,见《宋元学案》第 602 页)知在行先,就像没有光照,人无法在晚上行路一样。如果知而不能行,只是因为没有获得对天理的确切把握。如果一个人知道人性本善,就会有向善之心和善行善举。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知难行易的观点:“如眼前诸人,要特立独行,煞不难得,只是要一个知见难。人只被这个知见不通透。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着意做。才着意做,便是有个私心。这一点意气,能得几时了?”[191] 如果主体确有知见,不待着意去做,就自然知道该如何行事。他说:“古不必验,今之所患,止患不得为,不患不能为。”[192] 他认为,知而不行,是因为个体没能获得真知。他说:“知有多少般数,煞有深浅。向亲见一人,曾为虎所伤,因言及虎,神色便变。傍有数人,见佗说虎,非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佗说了有畏惧之色,盖真知虎者也。学者深知亦如此。且如脍炙,贵公子与野人莫不皆知其美,然贵人闻着便有欲脍炙之色,野人则不然。”[193] 真知必须有切身体会,不可仅凭他人言说。在今人看来,程颐知难行易论实际是说“无知者只是不思进取者,所以无知者必须对自己的无知负责”[194]。笔者认为,知难行易实质是说在穷理之后,循理而行就不是问题了。

由此可见,格物、致知、穷理是程颐最为看重的修养工夫,目的是明晓理一分殊的总体宇宙图景、人性命之本然实然及人生价值应然、担当。而格物、致知、穷理,又要以诚敬为保障。如果没有诚敬做保障,格物就只能认识物理,而不能认识天理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程颐所谓的格物致知知识论的色彩,却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原因是“伊川言‘格物’、‘致知’与‘穷理’,目的并非纯粹作为一种知性的增加,乃指向道德生命的提升。因此是落在修养论和工夫论的范畴,而非纯粹知识论的思辨问题”[195]

道德修养方面,程颐的格物致知论有明显的优点和深远的影响,“他关于格物的对象、范围、方法、程序的理论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发展,成为宋明时代士人精神发展的基本方法”[196]。但是,若以近代知识论的眼光观之,程颐“‘格物致知’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既坚持认为要探求外在自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却又没能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认知方法,并且当他们连最初步、简单的耳闻、目见等感性方法都排除之后,他们所能提供的也就仅只是些沉思、直观和体悟的方法了”[197]。因此,程颐的格物致知论既有鲜明的优点,又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程颢和程颐都把《易传》中的穷理和《大学》中的格物相结合,并提出了格物穷理的修养方法,可是,他们对格物穷理的认识,却有大同小异之处。共同点在于:在二人看来,格物的目的都是穷理,也即认识天人关系的本然面貌。不同点在于:在程颢看来,格物是识仁的手段,“得仁之体”也即认识了天理;而程颐认为,从格物到穷理,需要借助致知过渡。

如上所述,格物、致知、穷理都离不开诚敬,而程颐凸显诚敬的工夫论内涵,确与其易学有关联。正如胡自逢先生所云:“伊川教人主敬,本《易坤文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主敬又重在主一,主一无适即是心作主,天君常在,神志清明,即见太和一元之流行、天理自然明,此涵养心志之第一要义也。”[1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