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理学范式转换

易学视野下的理学范式转换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唐儒者忽视了人性的本然、实然等问题的探讨,结果导致儒家在心性研究方面止步不前;而佛道二教的性命之理趁机大行其道,获得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认同。因此,儒家学者非常重视研究《周易》。在周敦颐和张载等前贤的性理研究的基础上,程颢和程颐提出了性理研究的新范式,成功扭转了儒家在面对佛道二教时的被动局面,并最终建构起理学心性论。

易学视野下的理学范式转换

诚如上文所言,先秦儒家在《易传》《中庸》和《孟子》等典籍中,已经探讨了性命之理。可惜,汉唐经学家未能把握孔孟哲学的精义,反而承继了荀子的人道观。朱熹曾经批评汉唐儒家学者,说:“秦汉以来,道不明于天下,而士不知所以为学。言天者,遗人而无用。语人者,不及天而无本。专下学者,不知上达而滞于形器。必上达者,不务下学而溺于空虚。优于治己者,或不足以及人。而随世以就功名者,又未必自其本而推之也。夫如是,是以天理不明而人欲炽,道学不传而异端起。人挟其私智以驰骛于一世者,不至于老死则不止,而终亦莫悟其非也。”[4] 谈论天道者,不涉及人道;谈论人道者,不达至天道;注重下学者,不知应当上达;重视上达者,不重下学,有空虚之弊;重视个人修养者,不知应该修己以安人;醉心功名者,不知寻本究源。以上皆是汉唐学者研习儒学之弊病,也是儒门淡漠之主因。汉唐儒者忽视了人性的本然、实然等问题的探讨,结果导致儒家在心性研究方面止步不前;而佛道二教的性命之理趁机大行其道,获得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认同。

要想直面佛道二教的挑战,就得重建儒家的心性论。而发掘儒门固有的心性思想,则要以《周易》为思维框架。因此,儒家学者非常重视研究《周易》。而“《周易》揭示的‘天人合德’‘继善成性’‘生生之谓易’等性命之理,都成为新儒家兴起不可或缺的宝贵理论资源”[5]。(www.xing528.com)

从宋初三先生到周敦颐张载,都是借助《周易》研究,来探究儒门的心性思想。在周敦颐和张载等前贤的性理研究的基础上,程颢程颐提出了性理研究的新范式,成功扭转了儒家在面对佛道二教时的被动局面,并最终建构起理学心性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