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理论与鉴赏

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理论与鉴赏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罗西尼、唐尼采蒂和贝利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流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清楚地感到,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那么多的明显特征足以说明它来自歌剧开拓者们所形成的花哨华丽作风。罗西尼的创作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中间环节,他结束了前一阶段僵化危机的时期,为新的意大利民族乐派奠定了基础。这部分作品大抵都取材于雨果、大仲马、司各特、拜伦等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理论与鉴赏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虽然引起欧洲社会的急剧动荡,但在意大利,不管帝国兴衰,而拉斯卡拉仍然是要有新的歌剧满足它的冬季演出的。因此无论风云变幻,歌剧艺术却始终没有停顿。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欧洲,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又直接影响着艺术家们。正歌剧早已走向穷途末路,就连莫扎特那样的天才也不能以自己的《狄托的仁慈》挽救它风雨飘摇的命运。古老的罗马神话故事已经显得陈旧过时,而窗外发生的事却是那样令人兴奋。于是这一时期的歌剧萌发出一种企图靠拢话剧的强烈愿望,在这个舞台上正在表现许多生动的当代人生活题材。

罗西尼、唐尼采蒂和贝利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流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这一流派的作风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当时为整个欧洲文化社会所瞩目的法国歌剧的影响,他们的音乐受到文学戏剧的均匀节奏流动的感染,显示出连贯性的特点。特别是罗西尼之后的唐尼采蒂和贝利尼,剧情内容的严肃性质和情感处理的浪漫色调,构成了早期浪漫主义的“半正歌剧”的特征。

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清楚地感到,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那么多的明显特征足以说明它来自歌剧开拓者们所形成的花哨华丽作风。罗西尼取材于伏尔泰的悲剧和塔索诗篇《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歌剧《丹克雷蒂》中用了许多与原作同样的诗体,表现同样的意念。假如说巴黎的观众追求尝新的话,那么,意大利的观众爱喝的就是把从前各种既有形式加以混合调制的鸡尾酒。意大利民族歌剧也正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罗西尼(Gioaehino Rossini,1792~1868)

罗西尼出生在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的年代,父亲因具有共和主义倾向而一度被捕入狱,他与身为喜歌剧演员的母亲随着流动剧团以演艺为生,曾在肉铺、铁铺当学徒,后又勤苦学习古钢琴小提琴、圆号等乐器,并担任唱诗班独唱。这段生活既使他对封建压迫有痛切感受,又使他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

罗西尼14岁入博洛尼亚音乐学校,15岁创作第一部歌剧《德米特里奥与波里比亚》,18岁从音乐学校毕业时上演了他的喜歌剧《婚姻契约》。1813年所作正歌剧《丹克雷蒂》和随后的《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又大获成功。从此声名大振。至37岁从剧坛引退时,罗西尼在这二十年中作有39部歌剧。

罗西尼以鲜明的意大利民族音乐特色,给面临衰落的意大利歌剧注入了蓬勃生机。他的《丹克雷蒂》中“我心激动”、《威廉·退尔》的渔夫歌等简直就是用民歌填词写成似的。意大利民歌常见的同名小—大调的色彩转换、由下行小三度和大二度构成的音调以及充满活力的节奏型等,在他歌剧音乐中也几乎俯拾皆是。

罗西尼具有极高的即兴创作才华,既熟悉美声技巧又懂得剧场效果,因此他的作品既能让演员发挥特长,又能恰如其分地讨好听众。即便是华彩乐段也不是单纯地让歌唱家卖弄技巧,而是紧密地与剧情贴切结合。他压缩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取消演员任意的即兴发挥,他对陈旧的咏叹调格式进行了改造,首创了由快—慢两段连缀的双咏叹调形式。乐队配器明亮、生动,富于色彩,特别是他所创造的以同音调不断反复而构成的渐强,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他的音乐不胫而走,风靡整个欧洲,在狂热崇拜者的鼓噪下,竟使贝多芬一时黯然失色。连一些哲学家都欣喜若狂说了许多言过其实的话,如黑格尔、叔本华甚至宣称说听了罗西尼的作品,才体会到音乐的本质力量等等。甚至拿破仑都觉得自己不配接受这样伟大的音乐家的吻手礼了。

罗西尼的主要成就在喜歌剧。这些喜歌剧的故事内容虽然大抵肤浅、轻率,带有即兴特点,然而由于它们的剧情生动,富有讽刺幽默意味,而作曲家又能在其中加入正歌剧的因素,这就相应地提高了它的情趣。罗西尼的喜歌剧代表作是《塞尔维亚理发师》。在这部歌剧中他讽刺和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无能,通过费加罗的机智和勇敢形象表现了平民阶级的革命精神。罗西尼以爱情为借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的向往。

罗西尼的成就也在于他能以喜歌剧的因素丰富正歌剧,例如《丹克雷蒂》《湖上美人》和《奥赛罗》等,音乐诙谐流畅,开阔爽朗,又有很多轻快花哨的装饰,给听众耳目一新之感。他亦能顺应时代,选择了英雄性的题材,写作了他的正歌剧代表作《威廉·退尔》。这部取材席勒同名戏剧的歌剧宣扬了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罗西尼在其中一反他的华彩作风,音调写得简朴有力。剧中有气势宏伟的群众合唱,有动力充沛的重唱,特别是它的序曲,形象鲜明,意境隽永,因而这部歌剧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正当他的声誉蒸蒸日上之时,罗西尼竞搁笔放弃歌剧作曲。个中原因,至今仍是个谜。有一种说法认为他面临另一位歌剧大师梅耶贝尔的创作声誉日益显赫而深感惊恐,自叹不如。罗西尼于1848年革命中被剥夺了财产。有人指控他通敌奥地利。1855年他重返巴黎,过起享乐生活。

罗西尼的创作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中间环节,他结束了前一阶段僵化危机的时期,为新的意大利民族乐派奠定了基础。梅耶贝尔、威尔第、“真实主义”作曲家都是罗西尼的信徒。直至现今,罗西尼的歌剧在意大利仍有很大市场。(www.xing528.com)

(二)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

唐尼采蒂是苏格兰后裔,出身于贝加姆一个编织匠家庭。21岁发表第一部歌剧《勃艮第伯爵恩里科》。四年后他的第四部歌剧《格拉纳塔的佐拉伊德》在罗马上演获得成功,早期作品受罗西尼影响。

唐尼采蒂写作技巧之熟练令人惊讶,他的名作《宠姬》竟用几小时即告杀青。他一生作有70余部歌剧。这些作品可分两类,一类是应歌剧市场需要的产品,如音乐滑稽剧《夜钟》等。另一部分才是他真正的杰作。这部分作品大抵都取材于雨果、大仲马、司各特、拜伦等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例如歌颂反抗暴政英雄的悲剧传奇《安娜·博莱娜》《玛丽亚·斯图亚特》和《吕克莱斯·波尔吉》等。此外还有所谓“发狂歌剧”——通常在这类歌剧中都会借一个精神异常的主角唱出种种高难度技巧——那是由于法国大革命之后政情不稳,官警镇压言论,艺术家们以迂回曲折的创作反映了平民阶层紧张的心理状态。例如抒情正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社会心理传奇剧《夏莫尼的琳达》等。

他的著名作品还有喜歌剧《爱的甘醇》《军中女郎》《唐·帕斯夸勒》等,这些剧目至今仍上演不衰。

尽管唐尼采蒂并不算是很有个性的作曲家,但他的旋律通俗易记,节奏变化灵活,既能满足听众的口味,又能满足演唱家发挥美声技巧的要求,许多唱段是音乐会上歌唱家们必演的曲目。唐尼采蒂的和声明快,转调恰当,配器清晰而有效果,通常以简洁的竖琴为歌腔伴奏,而在那些引人入胜的华彩之处又用器乐助奏,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唐·帕斯夸勒》虽然按一般喜歌剧的结构和角色格局写作,但音乐的样式上却有所变化,把咏叹调写成小夜曲,为宣叙调配上乐队伴奏,等等。因此这部歌剧是威尔第的《法斯塔夫》问世前最好的喜歌剧范例。

(三)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

贝利尼出生于西西里的卡塔尼亚尼,其父为管风琴家,由于从小显露音乐才华,得到一位贵族的资助而完成了自己的音乐学业。24岁开始发表第一部歌剧《阿岱尔森与萨尔维那》,初露头角,1827年即以《海盗》取得巨大成功。34岁作的《清教徒》使他获得世界声誉。

贝利尼英俊貌美,每被上流淑女所逐,致使他伏案工作时日受阻。即便如此,他短促的一生仍作有11部歌剧。主要的代表作有《梦游女》(1831)、《清教徒》(1835)和《诺尔玛》(1831)等。这些作品虽然叙述的是一些传奇故事,但人们却可从中感到处于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意大利人民的痛苦心情。1835年他染患痢疾逝世于巴黎。

贝利尼的音乐风格集中于两类审美范畴,一类是英雄性。这往往体现在群情激奋的场面中,贝利尼常以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歌曲的音调加以进行曲化处理,特别是以附点节奏使音乐气氛昂扬振奋,《诺尔玛》第一幕第一场中就有两段这样的例子,即德鲁易教徒的进行曲和合唱曲《听你的预言》。

另一类为抒情性。通常体现在表达人物内心独白的场景中。这类旋律气息宽广,以大跨度的拱型线条为特征,即往往以较低音区的悠长音调开始,逐渐提升转入高潮,而后又回到原先的水平结束。这样结构的旋律,富有内在动力,因而更为感人。格劳特在他的《西方音乐史》中把贝利尼比作肖邦,两人的创作都以优美而略带忧郁的旋律取胜。曲体具有古典的单纯,和声明快而典雅,充满浪漫情趣。斯特拉文斯基更把他与贝多芬相提并论,称为“两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