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通过引导学前儿童服从教育制度的安排并接受一定的文化意识、价值标准和人类知识遗产等,从而加速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促使学前儿童逐渐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成员。幼儿园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幼儿园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成为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

幼儿园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一阵风里看世界

夏威夷流行这样一个笑话,被称为“一阵风里看世界”。在风势强大的山坳口,站着三个不同国籍的女孩:美国的、日本的、中国的。大风一吹,她们各自显露了自己的文化心理:双手按帽子的是美国女孩;双手紧紧按裙子的是日本女孩;而一手按帽子,一手按裙子的是中国女孩。美国女孩新潮开放、大胆,但帽子要钱呀!日本女孩作风保守,帽子丢了可以再买,裙子飘扬多羞人;中国女孩传统得周到可爱。[30]

案例中的这三个女孩对同一现象的不同反应,表明了文化教育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幼儿园通过引导学前儿童服从教育制度的安排并接受一定的文化意识、价值标准和人类知识遗产等,从而加速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促使学前儿童逐渐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成员。

(一)个体社会化的概念

个体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过程。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的人转化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具体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幼儿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

A.人际交往 B.操作练习 C.教师讲解 D.集体教学

1.个体社会化的历史性

由于个体所处社会的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化的内容、过程、方式和目标就会有所不同。在封建社会,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里进行的,家庭的等级及社会地位决定了家庭成员社会化的内容与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把金钱放在重要的地位,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放在利益上面;在民主社会,强调平等和公正,社会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2.个体社会化的能动性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是个体吸纳社会经验的过程;但同时,个体学习社会经验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来自社会的影响进行诠释和理解。因此,个化社会化的过程具有能动性。当社会影响能够满足个体的兴趣与需要时,个体就会欣然接受并积极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当社会的影响与个体的需要和兴趣相抵抗时,个体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3.个体社会化的终身性

个体社会化过程是终身性的。无论是婴儿、儿童、青少年、成人还是老年人,人时时刻刻处在社会的影响之下,不断地进行社会化。当然,人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化内容是不同的。因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人有不同的需要,个体必须学习和掌握能够满足其需求的社会行为方式。同时,个人如要跟上社会的变化,就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终身学习。(www.xing528.com)

(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埃里克森(E.Erikson)在《儿童与社会》(1950年)一书中,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而且每一阶段都有一对矛盾,且它是处于这阶段需要解决的个体社会化的任务。第一阶段(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第二阶段(1—3岁):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第三阶段(3—6岁):主动性对内疚;第四阶段(6—11岁):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20—40岁):亲密对孤独;第七阶段(40—65岁):繁殖对停滞;第八阶段(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埃里克森认为,人在社会化的各个历程中都会遇到一对核心的冲突,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而是二者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比率。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渡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

(三)幼儿园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幼儿园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因此,幼儿园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幼儿园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幼儿园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成为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意识必须反映并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所以,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前儿童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及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前儿童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教育促使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角色的社会化

幼儿园阶段的角色社会化属于初始社会化,即通过向学前儿童传授语言与其他认知技能,并借助各种保育教育活动使学前儿童初步理解社会文化规范与道德价值标准,以及社会对各种角色的期望与要求,明确不同身份角色的标准与责任,为下一步预期社会化做好准备。

总之,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社会化就不可能有个性化,个性化是更高层次的社会化。而在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幼儿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在人自然生长的基础上强调人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同时又创造着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