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体能训练效果的生理评定

大学生体能训练效果的生理评定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可有效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另外,运动负荷、训练状态及抗氧化剂的补充等也是影响肌组织抗氧化能力的主要运动性适应因素。而没有经过体能训练的人则达不到如此良好的状态。所以,在评定体能训练效果时,通常将运动员在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的生理指标作为评定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大学生体能训练效果的生理评定

长期系统的体能训练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与机能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形成运动员独特的身体形态和机能特征,这是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的良性适应结果,即训练效果。通过适宜的方法对运动训练效果进行分析与评定,可为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于系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特征,可以从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学适应特征、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学适应特征和运动结束后恢复期的生理学适应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评定。其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一)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学适应特征

经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在运动负荷刺激的作用和影响下,运动员的各器官系统如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神经系统等所表现出的良好适应性最为明显。

1.运动系统的特征

(1)骨骼肌

体能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肌肉的体积增大、横断面增大、肌肉力量增加等方面。这是由于体能训练尤其是力量训练可以促进氨基酸肌纤维内部转运,使肌肉组织中收缩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从而引起肌肉肥大和肌力的增长。

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可有效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研究发现,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肌肉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也是骨骼肌运动性适应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

另外,运动负荷、训练状态及抗氧化剂的补充等也是影响肌组织抗氧化能力的主要运动性适应因素。相关实验研究证明,运动负荷大、训练状态良好以及抗氧化剂的外源性补充都对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想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一定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2)骨骼

体能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骨密度等方面的变化。由于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不同,其训练水平、训练年限及运动项目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会对骨密度造成不同的影响,使其产生不同的变化,并呈现出有差异性的特点。运动员所进行的运动是否科学、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骨骼的生长。适宜的运动可以有效地增加峰值骨量,减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骨质疏松。研究表明,运动员骨矿物质含量依运动等级而有所不同,男子健将级运动员的骨矿物质/体重(BMC/BW)高于二、三级运动员,女子健将级运动员骨矿物质/体重(BMC/BW)高于一、二、三级运动员。由此可知,运动员的骨密度会随其训练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因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各具差异,因而对骨骼也会产生不同的刺激作用,因此就会导致骨密度的生长也不一样。据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投掷、摔跤等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骨密度最高,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骨密度最低。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运动负荷刺激对骨骼产生影响的途径不同,所以骨矿物质合成效应也不同。负荷强度与BMC/BW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力量型运动项目的负荷强度高于其他项目,因此BMC/BW处于较高水平。耐力运动还会对运动员的激素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骨密度的变化。比如过量的耐力运动可使女运动员血液中雌激素平和男运动员血液中雄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代谢过程中骨的吸收大于骨的形成,从而使骨密度降低。此外,运动员身体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具有训练部位的特异性,即在运动过程中,持续长时间处于运动或用力状态的部位,该部位的骨密度要高于其他非运动或用力状态的部位。

2.氧运输系统特征

(1)循环机能

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的心脏形态结构和心血管机能都会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其中,安静时心率缓慢和心脏功能性增大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优秀的耐力项目运动员,其安静时的心率只有40~50次/分,甚至更低,表现出明显的机能节省化现象。运动性心脏增大主要表现为心肌肥厚和心脏容积增大,并具有运动项目的专一性。耐力性和力量性项目运动员出现心脏增大的现象较为多见,耐力性运动员主要表现为心脏容积的增大,而力量性运动员主要表现为心肌的肥厚。

(2)呼吸机

在呼吸机能方面,经过长期体能训练的运动员和没经过体能训练的人存在十分明显的区别。通常情况下,经过长期体能训练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呼吸肌力量较强,肺活量大,呼吸深度和肺泡通气量大,气体交换的效率高;呼吸肌耐力较好,连续5次肺活量测定值(每次间隔30秒)逐渐增大或者平稳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没有经过体能训练的人则达不到如此良好的状态。此外,对于人体对呼吸运动的控制能力,通常是用闭气时间来衡量的。闭气时间的长短与运动员训练水平密切相关:训练水平越高,闭气时间就越长;训练水平较低,则闭气时间相对就会较短。体能训练可以提高人体对呼吸运动的控制能力。

(3)血液

与没有经过系统的体能训练者相比,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运动员的血液成分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别,只表现在某些项目运动员的血液指标有所改变,如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增多、血液中某些酶的活性升高等。

3.神经系统的特征

长期系统的体能训练对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优秀的短跑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时间短,而长跑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稳定性相对较高。此外,运动员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也有所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安静状态下,优秀运动员在身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能够为训练效果的评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仅在安静状态下,经过系统体能训练的运动员能够显示出良好的机能特征,而且在从事运动时也能够表现出机体机能的动员、生理反应程度以及运动结束后的恢复过程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与特征。由此可以看出,神经系统对于氧的运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在评定体能训练效果时,通常将运动员在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的生理指标作为评定的主要依据和标准。(www.xing528.com)

(二)运动员在运动与恢复期的生理学特征

1.运动员对定量负荷的反应特征

一种限定运动强度(一般低于亚极限强度)和运动时间的运动实验条件下的负荷,即为定量负荷。

(1)心肺机能变化较小

在心肺机能变化方面,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和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者是有较为显著的差别的。其中,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者主要是靠加快心率和呼吸频率来增大每分钟心输出量和肺通气量。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完成定量负荷时心肺机能的变化较小,心率和心输出量较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者低,心率增加的幅度较小,而每搏输出量增加较多,呼吸深度大,呼吸频率较慢。

(2)肌肉活动高度协调

肌电图研究显示,在完成相同的定量负荷时,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的肌肉活动程度较小,主动肌、对抗肌和协同肌之间高度协调,肌电振幅和积分值较低,在相对安静时动作电位几乎完全消失,表明有关中枢的活动高度协调。

2.运动员对极限负荷的反应特征

在完成极限负荷运动时,要求机体充分发掘自身最大潜力,使相关的各器官系统机能达到最高水平。与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者相比,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功能水平高,机能潜力大,表现出非凡的运动能力和对极限负荷的适应能力。通常情况下,评定体能训练效果的指标主要是最大摄氧量、氧脉搏、最大做功量、最大氧亏积累等的极限负荷运动时的生理指标(见表2-1)。以下对这几项评定指标进行详细的介绍。

(1)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最大负荷运动时,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者只有2~3升/分钟,而优秀运动员可高达5~6升/分钟。

表2-1 各项生理指标对体能训练效果的评定值

(2)氧脉搏

氧脉搏是指能够反映心脏工作效率的有效指标。研究表明,优秀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在极限负荷运动心率达180~190次/分钟时,摄氧量可达最大摄氧量的90%~100%,氧脉搏平均达23毫升,相当于安静时的6倍。当心率进一步增加时,氧脉搏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优秀运动员表现出较高的氧脉搏,但是其心率水平却没有出现过高的现象,而是保持在相对比较适宜的状态。由此可知,体能训练具有增强机体氧运输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得心脏的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最大做功量

最大做功量是指受试者在递增负荷达极量时所完成的功。有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做功量和做功效率都明显高于没有系统训练者。

与没有经过系统体能训练者相比,优秀的运动员在完成极限负荷工作时表现出较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潜力,并且在运动开始时,机体机能动员得快,运动结束后机能恢复得也快。

(4)最大氧亏积累

最大氧亏积累(MAOD)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时间2~3分钟),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最大氧亏积累是衡量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实验研究证明,优秀的短跑运动员最大氧亏积累值明显高于耐力项目运动员。因此,运动员在进行不同的运动项目训练时,应注意最大氧亏积累的变化,从而有效避免对运动项目的训练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