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与宣传关系未得到全面扭转

新闻与宣传关系未得到全面扭转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代,在新闻学界,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是一个曾引起持续关注的话题。因此,我国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政治新闻在新闻与宣传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是“假、大、空”的政治应景新闻仍然大量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意识深层支撑新闻观的是“政治为体,新闻为用”的宣传模式。这类新闻的存在,使党的高层领导看不到事件的全局,不利于政治、经济建设的发展。

新闻与宣传关系未得到全面扭转

1980年代,在新闻学界,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是一个曾引起持续关注的话题。经过一些争论,学界和业界达成了一些共识:“不同媒体虽有不同功能定位,但就整体而言,新闻媒体是以向社会传播信息作为其生存依据,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40]但在现实的新闻传播中,政治对新闻传播的导向仍然起着关键作用,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受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国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政治新闻在新闻与宣传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是“假、大、空”的政治应景新闻仍然大量存在。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我国一度出现“浮夸新闻”,它就是一种“左”的思想所孕育的直接产物,而在“文化大革命”中那种“假大空”的新闻则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这种情况下新闻为政治服务则是一个恶性的存在,因为它已经违背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初衷,完全沦为了政治的工具。至今,历史遗留下来的“官样新闻”或“浮夸新闻”依然大量存在。这类新闻看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则是“假、大、空”,其存在的意义是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此外还有一种“遵命新闻”——为迎合上级指示而“制造”出来的新闻,其通常的操作模式为:主题先行,在这一主题下去寻找“亮点”,以点遮面,营造一种形势大好的局面。记者们为了配合宣传的政治需要,得努力选择几个“典型”的正面人、事,组织“亮点”,营造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这类新闻在我们当前的各大主流媒体中绝对不是少数,它粉饰现实,遮盖矛盾,不但违背人文精神的要求,而且在政治上也起到了反作用:引起民众的反感,也误导政府决策。其根本原因在于意识深层支撑新闻观的是“政治为体,新闻为用”的宣传模式。

其二是歌功颂德的新闻依然充斥新闻版面。长期以来,我们把颂扬成绩、宣传先进看做党的新闻工作的主要任务,不敢开展批判,不敢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即使是对于错误的政策,或者是政策在执行中的错误,也变得麻木不仁,结果我们在新闻中所看到的仍然是“形势一片大好”。一项政策刚出台,众多新闻传媒便马上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力报道和宣传,全文刊载文件精神,阐释其意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新闻:上级政策出台没有几个月,就开始“结硕果”了;新农村建设一提出,农村就“改天换地”了。这类新闻的存在,使党的高层领导看不到事件的全局,不利于政治、经济建设的发展。

[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2]第一波民主化浪潮大约是从16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20世纪30年代,美、英、法、德等西方主要国家进行了民主化过渡;第二波民主化浪潮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瓦解和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在欧、亚、非、拉等地出现了大批的民主国家;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5][加]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6]转引自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7]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1页。

[8]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页。

[9]《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编:《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10]《〈人民日报读者情况调查》,《中国新闻年鉴》(198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285页。

[11]《中国新闻年鉴》(198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

[12]戴邦:《对报纸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的探讨》,《新闻研究资料》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13]于洪生:《权力监督——中国政治运行的调控机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

[14]李良荣:《从民主政治建设看新闻改革》,《新闻大学》1988年第4期。

[15]胡绩伟:《经济改革需要新闻改革——评1985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结果》,《中国新闻年鉴》(198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309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17]《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页。

[18]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19]李良荣:《历史的选择》,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www.xing528.com)

[20]王超群:《论中国新闻改革30年进程中的民本化技巧》,《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5月。

[21]程金福:《当代中国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新闻大学》2010年第3期。

[22]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23]景跃进:《如何扩大舆论监督空间——〈焦点访谈〉的实践与新闻改革的思考》,《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

[24]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25]景跃进:《如何扩大舆论监督空间——〈焦点访谈〉的实践与新闻改革的思考》,《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

[26]胡黎明:《“焦点现象”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7][英]戴维·巴特勒:《媒介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9~51页。

[28]陈力丹:《谁在安排我们每天的议论话题》,《学习时报》2004年11月15日。

[29]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

[30]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

[31]路畅、高坚:《时评对公共领域的微观建构》,《采写编》2009年第6期。

[32]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33]张利华:《新媒介与公民参与》,2010年武汉大学博士论文,第48页。

[34]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35]谢鼎新:《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的演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36]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37]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38]林晖:《未完成的使命——中国新闻改革前沿》,复旦大学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39]徐小立:《传媒消费文化景观》,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40]李良荣:《艰难的转身: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