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潜夫论》:以道事君、以仁抚世对天地万物的影响

《潜夫论》:以道事君、以仁抚世对天地万物的影响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代之臣,以道事君①,以仁抚世,泽及草木,兼利外内,普天率土②,莫不被德,其所安全,真天工也。这段文字,王符表达了“以道事君,以仁抚世”的忠臣观,包含着处理天、君、臣、民四者之间的关系。王符认为要“以道事君”,说明“君”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很高政治理性的个体。

《潜夫论》:以道事君、以仁抚世对天地万物的影响

五代之臣,以道事君,以仁抚世,泽及草木,兼利外内,普天率土,莫不被德,其所安全,真天工也。是以福祚流衍,本枝百世。季世之臣,不思顺天,而时主是谀,谓破敌者为忠,多杀者为贤。白起、蒙恬,秦以为功,天以为贼;息夫、董贤,主以为忠,天以为盗。此等之俦,虽见贵于时君,然上不顺天心,下不得民意,故卒泣血号咷,以辱终也。《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是故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选自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三《忠贵第十一》,下同)

【注释】

①《论语·先进》:“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②普天率土:“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的紧缩语,指天下所有的人。③祚:福。④语出《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本枝:指嫡系子孙和旁支子孙。百世:百代。⑤季世:末世。⑥白起:秦昭王的大将。蒙恬:秦朝名将。《史记》均有传。⑦息夫:西汉哀帝时人息夫躬,以巧辩得宠。事见《汉书·息夫躬传》。董贤:亦为哀帝时人,以男美色而得贵宠。事见《汉书·佞幸传》。⑧语见《周易·系辞下》。鲜不及:很少有不及于祸的。鲜:少。及:至。

【品读】

常言道:“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作为宫廷制度产物的“臣”,一般是指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也包括百姓)。自古以来,人们对臣的划分主要有两类:忠臣和奸臣。这段文字,王符表达了“以道事君,以仁抚世”的忠臣观,包含着处理天、君、臣、民四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天的信仰,使天成为权力的授予者和人类社会的最终审判者。天命为君主及其统治提供了合法性的神圣依据,也赋予了君主安民止乱的使命。君主应体天道而行,依天道建立人道秩序。因此,王符所说的“真天工也”“不思顺天”“天以为贼”“天以为盗”“不顺天心”,都体现了天命的至高无上。

其次,君主居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中心的核心位置。君权的神授性,使其个人意志行之于天下,他能以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王符认为要“以道事君”,说明“君”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很高政治理性的个体。而明君圣主以社稷为念,能够认识到自身个体的有限性、臣的辅助性、民的重要性,所以勤政节俭、亲贤纳谏、体道行仁、立信于民。

再次,臣处于君、民之间,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以弘道为政治理想,肩负致君尧舜、教化百姓的政治使命。虽然天赋予了臣子以辅助者的身份,但没有授予其完成政治使命的权力,因此他们只能“以道事君”。同时,君臣都要奉天而行,即要以民为本,“以仁抚世”,弘扬天道仁爱、公正等精神,完成天之所命并通过修养德性来配天命,在弘扬天道的过程中,充盈自己的德行人格。这里,王符借《易经》所言,意在突出臣要“忠”还要有“德”,有“德”才能有“位”的思想,这和全文的中心是一致的。(www.xing528.com)

最后,民的身份在传统社会中是被统治者,是政治的绝缘品,但并不等于君与臣就可以凌驾于民的头上,无视民的生存状况,依仗权力鱼肉百姓。相反,君臣要能够畏天、畏民,意识到民的重要性,并在政治活动中践行“民为邦本”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普天率土,莫不被德”,社会安定,人民保全。

当然,在这段文字中,王符并没有正面去评述天、君、臣、民四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将其寄托在“五代之臣”与“季世之臣”的对比议论当中,旨在强调:能够“以道事君,以仁抚世,泽及草木,兼利外内”的臣子都是忠臣;而“上不顺天心,下不得民意”,只知道讨好君王的只能算贼寇或强盗。事实上,历史上能够“以道事君”的忠臣灿若星辰,如以死相谏的比干,牧羊守节的苏武鞠躬尽瘁诸葛亮,犯颜直谏的魏徵精忠报国岳飞,正气贯天的文天祥等。而永遭唾骂、遗臭万年的贼臣也不少,像李林甫、杨国忠、秦桧、王振、严嵩魏忠贤等。

【扩展阅读】

导言:能够劝谏、苦诤、辅助、匡正的人是社稷之臣,只是苟且迎合君主来保住自己俸禄的人叫国贼。荀子区分社稷之臣与国贼的标准颇有见地,值得一读。

社稷之臣与国贼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矯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

(节选自《荀子简释》第十三篇《臣道》)

【原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