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参同契》纳甲法对历史的影响

《参同契》纳甲法对历史的影响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8]这实际上是对《参同契》“月体纳甲说”的吸收。《周易参同契》在道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对于象数易学而言,它在道教内丹学上的影响无疑是更为深刻而长远的。[30]由此可见,《周易参同契》在道教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力,它被后世道教丹鼎派尊为“万古丹经王”,亦可谓名副其实。这些《参同契》消极方面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研究而言,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同契》纳甲法对历史的影响

纳甲法是汉代象术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参同契》所首创的“月体纳甲说”发展了纬学“日月为易”的思想以及京房干支纳甲说,在易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虞翻说《易》,更以月相纳甲之说为其重要理论依据,贯穿于《周易》六十四卦始终,如注《蹇卦》“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云:“坎月生西南而终东北,震象出庚,兑象见丁,乾象盈甲,巽象退辛,艮象消丙,坤象穷乙,丧灭于癸,终则复始,以生万物。”[28]这实际上是对《参同契》“月体纳甲说”的吸收。而其后象术易学家对于纳甲原理的讨论,除了从“纳音说”出发根据古代音律学解释以外,影响更为广泛的就是通过月体运行来进行理解,如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中《纳甲》篇所论以及胡渭《易图明辨》中《参同契纳甲图》及《新订月体纳甲图》,本质上都未能超出《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说”之范围。

《周易参同契》在道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对于象数易学而言,它在道教内丹学上的影响无疑是更为深刻而长远的。王明说:“总之,自汉而唐而宋,论金丹者,代不乏人,溯流寻源,大要如尔:魏伯阳导其源,钟吕衍其流,刘(海蟾)、张(紫阳)、薛(紫闲)、陈(泥丸)扬其波。《参同契》洵千古丹经之祖也。”[29]北宋高先《金丹歌》:“叔通从事魏伯阳,相将笑入无何乡,准《连山》作《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南宋翁葆光注《悟真篇》云:“丹经万卷,妙在《参同契》。”南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王夷序:“又古今神仙,多尊《参同契》为丹法之祖。”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卷一:“且无知者妄造丹书,假借先圣为名。切不可信,要当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30]由此可见,《周易参同契》在道教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力,它被后世道教丹鼎派尊为“万古丹经王”,亦可谓名副其实。

而纳甲法作为《参同契》金丹理论的基本方法,其“易道—天道—丹道”的理论模式建构对后世丹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参同契》月体纳甲法的思维模式为后世丹家所汲取,从唐代刘知古《日月玄枢论》到宋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张伯端《悟真篇》,再到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再到明代陆西星《玄肤论》等内丹经典无不以此三者相参互证来阐发金丹之理;其二,《参同契》月体纳甲法的语言符号为后世丹家所沿袭,这里的“语言符号”既指《参同契》所运用的周易卦爻符号,也包括其首创的诸如“日月”“晦朔”“水火”“铅汞”“龙虎”之类的炼丹术语。从历史上看,这些术语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内丹学形成一套较为统一的学术体系,对于精通其中原理的人来说,很容易做到观其一而知其余。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术语的提出往往是通过步步设象、层层立喻来实现的,这就为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理解难度。魏伯阳说:“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喑,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斯愚。”可见这些术语的使用从一开始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说了怕泄露天机,不说又怕大道失传,于是只好在犹豫叹息之中采取这种“隐语”的办法,有意地增加了学道者入门的难度,所以长期以来导致很多人寻理无路,用功无门,或殚竭心力、妄意猜度,或望文生义、盲修瞎炼,本为长生,反致促寿,既不利于金丹大道的流传,客观上也增加了学道者修习的风险,致使种种傍门小术反而大行其道,“气功”之流竟一变而为“丹道”之代名词,而自然无为之大道则益晦而不明。这些《参同契》消极方面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研究而言,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注释】

[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11-422页。

[2]王明:《周易参同契考证》,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胡孚琛:《中国科学史上的〈周易参同契〉》,载《文史哲》,1983年第6期。

[4]周士一、潘启明:《周易参同契新探》,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5]陈撄宁:《中华仙学养生全书》,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6]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7]文中关于《周易参同契》(亦简称《参同契》《契》)的原文引用,皆据五代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载魏伯阳著,朱熹等注:《周易参同契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194页,引文不再另行注明出处。

[8]《京氏易传·卷下》,明嘉靖范氏天一阁影印本。

[9]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6页。

[10]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页。

[11]魏伯阳著,朱熹等注:《周易参同契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6页。

[12]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13]后天八卦之坎离居于先天八卦乾坤之位,“取坎填离”指取坎卦中间的一阳爻填于离卦中间的一阴爻使离卦返归于先天之乾卦,而离卦之阴爻则填于坎卦之中间使坎卦返归于先天之坤卦。

[14]《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性命日月论》。(www.xing528.com)

[15]魏伯阳著,朱熹等注:《周易参同契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5页。

[16]周立升:《〈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学》,载《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第36页。

[17]陆西星:《方壶外史》,《周易参同契测疏》,《药生象月章第八》。

[18]孟乃昌、孟庆轩编:《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9]俞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载魏伯阳著,朱熹等注:《周易参同契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页。

[20]丁山:《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

[21]《正统道藏》太玄部,《玄肤论》,《元精元气元神论》。

[22]《正统道藏》太玄部,《金丹四百字》。

[23]王国维《生霸死霸考》,载《观堂集林》卷一。

[24]魏伯阳著,朱熹等注:《周易参同契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1页。

[25]魏伯阳著,朱熹等注:《周易参同契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290页。

[26]此真气感觉似乎从外在而来,据丹经而言之,则实非内非外,唯从足踵而入,如锥刺之感,则《庄子》“真人之息以踵”或即指此。

[27]陈撄宁:《中华仙学养生全书》,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28]李鼎祚撰:《周易集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

[29]王明:《周易参同契考证》,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0]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12-4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