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古教育制度变迁期及衰颓

上古教育制度变迁期及衰颓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之教育,至此受一大挫折。孟子之母,择邻而处,迁其家与学校为邻。后孟子之得为亚圣,其母之力居多。夫所谓教育衰颓期者,亦即教育大变迁期也。再古之教育,乃朝廷之职,今则一变为私家之事。而其书之有关道德社会国家者,于吾国历代考试法及教育大有关系。盖秦始皇所恶者,系一种教育,而其所兴者,又一种教育也。然而既经秦火之劫,学制遭其挫折,大小学校,荡焉无存。未几汉有天下,教育复兴。

上古教育制度变迁期及衰颓

去今2700年前,王室渐微,诸侯争霸,王命不行于诸侯,学制荡然。且各种高官之位,多为世袭。昔日之选举法,已无复用之者。与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相同。幸是时有孔子出,以恢复礼教为己任,收集信史,考古代之制度文物,删定《诗》《书》《易》《礼》,作《春秋》《孝经》。其弟子以其言著《论语》,后世之道德历史与学艺皆宗之。惟当时之阻力颇多,志不能达。身后七十子之徒,遨游于诸侯,稍能传其道焉。后百年有孟子,继往开来,说人君以兴学。后以其道不行于诸侯,退而与万章之徒,作《孟子》七篇。孟子生于战国,强凌弱,众暴寡,弃仁义如敝屣,不用于当时宜也。然其教人之法,未几即大昌明。师其意者,实繁有徒。虽争乱相寻,学者仍能持孔孟之道于不坠。秦始皇既灭六国,统一天下,崇尚刑法。时儒生敢挟经术以讽始皇,皆上承孔孟教化之力也。始皇见儒生非议朝政,怒下禁止之议;继采李斯献策,搜天下非秦记之书籍,皆焚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儒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中国之教育,至此受一大挫折。

自春秋而战国而嬴秦,虽学制已废,然不能谓天下无一学校。国家虽不注重学校,而民间教育家辈兴。孔子、孟子,其最著者也。传者谓孔子幼聪颖,十七即致用于世,晚年归而讲学于洙泗,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孟子之母,择邻而处,迁其家与学校为邻。后孟子之得为亚圣,其母之力居多。盖孔孟之时,学校几尽属私人之事,王室诸侯不与焉。故孟子说诸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期王道行于天下也。

夫所谓教育衰颓期者,亦即教育大变迁期也。何以言之?盖孔子与其徒皆好古,敏以求之,遂开后世好文学以及求学必于六经之门。再古之教育,乃朝廷之职,今则一变为私家之事。然因学制废弛,功令束缚渐少,哲学家辈出。思想自由,诸子横议,极一时之盛。若孔子、墨子老子杨子荀子鬼谷子,皆一时佼佼者也。而孔子之道靡不赅,其德靡不备,非诸子所及。谓之曰哲学家,毋宁谓之曰道德家与政治家;谓之曰道德家与政治家,毋宁谓之曰教育家也。孔孟之教,极注意开发心性,深合近世所谓自然教育法。而其书之有关道德社会国家者,于吾国历代考试法及教育大有关系。

吾人所执之笔,为何人所制乎?因其大有关于吾国之文化,所不可不知者也。秦始皇时,有大将蒙恬造笔,遂弃竹简而不用。凡书必以布或绢,其臣李斯发明一种较易之书法,名曰小篆,交换知识之道日以广。若秦始皇时,无焚书坑儒以愚黔首之举,则于吾国教育史上亦一重要之时代也。(www.xing528.com)

后世目秦火之灾,谓当时教育之生机,已被摧灭无存。是又不然。盖秦始皇所恶者,系一种教育,而其所兴者,又一种教育也。不观秦始皇之臣吕不韦乎?搜集古籍颇多,著有《吕氏春秋》行世。再京师设有博士馆,古籍皆归博士所掌。其所焚之书,乃民间之藏书,固非举古之图籍,悉沦亡无孑遗也、且凡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特予保存。然而既经秦火之劫,学制遭其挫折,大小学校,荡焉无存。所幸秦只二世。未几汉有天下,教育复兴。汉时之文化,不独关系吾国而已,即于世界史上,亦颇有研究之价值。

[1][特编注]即《礼记》。

[2][特编注]即《礼记·文王世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