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应该算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的最具权威的政策号令。至此,在国家政策层面完全确立了高等师范教育多元开放和非定向的体制。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在我国,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设置历史,近代的高等教育制度最初是借鉴日本模式,在大学体系之外单独设立高等师范学院,专门培养教师。1920年前后,这种单一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渐受到批评,美国的教育理念开始兴起。在此背景下,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综合派认为大学可直接设立师范科,高等师范学院无单独设置的必要,于是此时大部分高等师范学院并入综合大学,称“高师改大”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等教育向苏联模式学习,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确保新中国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要,国家加强了师范教育,这样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又移出综合大学,成立了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

随着时代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院校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要求师范教育的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师资培养由垄断走向竞争,师资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呼声逐渐增加。这些因素有力地推动师范院校的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从单一培养中学师资的封闭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始大量开设非师范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走上了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道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经历了20年代“高师改大”运动后,又一次走上了“综合化”发展之路。

1996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其他高校共同参与的二元并存的新局面,师范院校不再靠优惠政策而生存。这应该算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的最具权威的政策号令。此后,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始介入中等学校师资培养,而高等师范院校一改小规模、尝试性地开办非师范专业,开始大范围地开设非师范专业。[1]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要求:“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建设资格所需的课程。”至此,在国家政策层面完全确立了高等师范教育多元开放和非定向的体制。这些陆续出台的政策使“多元、开放、非定向”的教师教育模式成为主要的师资培养模式。在此类政策鼓励和引导下,国内几乎所有的师范院校都开始设置非师范专业,走上综合化发展之路,形成高师综合化热潮。师范大学从原有人才的单一培养逐渐扩展成综合性培养人才。(www.xing528.com)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是指除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省部共建师范学校和省(直辖市)属重点师范院校以外的高等本科师范学校。这些院校多是各地的师专在20世纪90年代高师综合化热潮中升格而成。此类学校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以积极的态度、昂扬的斗志、惊人的速度向综合性大学迈进,构成一股最富声势的高师综合化热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