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方法

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方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应积极发展学生人格动力系统、人格特征及心理状态,使学生人格的各个特征有机地结合,构成一个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活动系统。(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外动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通过启发信念和价值观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体育活动所做的安排往往比较适合于学生的发展,但也应知道,最了解学生状况的莫过于学生自己。

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方法

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应积极发展学生人格动力系统、人格特征及心理状态,使学生人格的各个特征有机地结合,构成一个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活动系统。具体的培养方式如下。

(一)提高认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是有效激发动机的关键。在体育活动中,尽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需要,但多数人的需要可以归为以下三种。

1.追求乐趣的需要。体育运动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并能使身心活动融为一体。为了保持体育的这种魅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练习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允许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

2.归属感的需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都希望自己成为集体的一员,为集体增添积极色彩。如果取胜是集体的目标,他们会为之努力,因为他们迫切希望成为集体的一部分,迫切希望被教师和集体接受,体育教师可以将集体成员的资格作为一种颇具诱惑力的奖励,以鼓励这类学生为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以集体的荣誉感来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

3.实现自我价值和展示自己的需要。这是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特点是由学生归因特点决定的,无论对哪种学生来说,自我价值感都可能是他们最珍惜和最悉心保护的精神财富。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使他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或者不必得到他人的尊重而自认为有价值、有能力,都可以满足这种需要。体育活动的各种任务时时都在向人的能力提出挑战,作为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保护学生,不要使他们失去自我价值感。

对于有失败定向的学生,体育教师应帮助他们重新确定目标,并尽可能设法通过需要引导他们积极改善归因的控制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例如,对于在体育比赛中屡受挫折、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学生,应帮助他们重新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并积极为其创设成功环境,提高其自身的价值感,保护其自尊心。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外动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通过启发信念价值观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例如,体育教师在参加比赛前对其学生说:“为了准备这次比赛,你的确练得很努力,你应对准备工作感到满意,我相信你肯定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这就是教师通过内化法来激发学生动机的典型例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改善教学与练习环境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间接动机,如变换练习场地、改善练习设备条件、改变学生练习分组、改变传统的练习方法、取消极高评语等方法。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更重要的是应给予学生自主权和培养其责任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体育活动所做的安排往往比较适合于学生的发展,但也应知道,最了解学生状况的莫过于学生自己。一旦学生学会了如何自己设计活动计划,掌握了做出正确决策的方法,他们可能设计出更好的计划,可能会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去执行自己亲手制订的计划。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学生自主权,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而且会使学生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受益。

(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个体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对一系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控制能力、抱负水平、责任感、应付困难能力等心理特征,它是由许多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心理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在体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控制和把握那些可控因素上,如技术、思维方式、期望、注意的范围和方向、唤醒水平、对失误的反应等;另一方面,要能够有效地应付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天气、规则、对手、场地等,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使学生迅速地重新将注意转向可控因素。成功的学生能够鉴别出哪些因素是可控因素,哪些因素是不可控因素,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控制能力,以使自己能有比较稳定的比赛表现。

2.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不仅在周围人们的影响下形成,而且在自我修养和自我锻炼中也会形成坚持的目的性、果断性、勇敢性,自制力、顽强性和独立性等心理品质。自我锻炼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极为重要的条件。学生的意志品质既是在教师一贯严格要求和监督下养成的,也是在日常平凡的事情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和经常自我锻炼的结果。所以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启发和帮助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制订自我锻炼的计划,引导他们积极磨炼自己的意志,教育他们在采取决定时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做到全面可行,执行决定要态度坚决、有始有终、持之以恒。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的习惯,这对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是十分重要的。

3.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行为总是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而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对他人或社会负责,必须按一定的社会规范去行动。

责任心一旦树立,并成为性格心理的组成部分,就具有稳定性,使人能自觉、主动、积极地尽职尽责,当一个人完满地尽到自己的责任时,会产生满意的、愉快的情感,如果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会深感不安和内疚。可以说,有了责任心,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培养起未来一代的责任心,是对人类未来负责的表现。儿童从收拾玩具、整理书籍、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班级交给的任务等具体活动中,开始体验按集体利益行事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意识逐渐深化为对他人热情关怀,对朋友忠诚守信,对学习和工作认真负责,最终发展到关心整个社会,热爱祖国。

对动作学习持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也是严于律己的人。真正成功的学生,为了对动作学习负责,任何时候都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他们善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同时也经常向自己提出新的和复杂的任务,推动自己去寻找提高学习效果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形成有效率活动所必需的品质和知识。

4.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使人能随时注意新事物,并能观察细枝末节。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对于任何领域发生的事物,都能给予关注,进行一分为二的考察,并能很快地得出正确的结论。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部分,思维的发展是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必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有效地发展正确的判断力,经过思考能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的能力,善于把自己的动作学习与其他人的动作学习进行比较,找出问题和需改进的地方,并能提出新的见解等思维品质。

(四)结合体育竞争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www.xing528.com)

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积极不断地从学生动作练习的反馈中寻求合理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地安排教学、控制活动强度。同时要不断地教育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端正体育学习的态度,使他们努力锻炼、热爱体育。结合体育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的具体方法如下。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性格结构中的可贵品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的人渴望表现自己,进取心强,关心自我形象,对平等有强烈的要求;热爱真理,尊重客观现实;既不孤芳自赏,也不随波逐流,对他人能接纳和信任。正因为如此,自尊心能使人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缺乏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在和他人交往时,常常会出现困难,有孤独感;他们的荣誉、成就、地位等社会要求水平降低,容易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此沉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切忌侵犯和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对那些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自尊心缺乏的儿童,要积极引导,使他们懂得人生,懂得自我的社会价值。

培养自信心的关键是要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容易产生傲慢心理。这样的人在困难面前都会失去信心。

有时,体育学习焦虑会导致自尊心受到威胁,一旦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别人的怀疑或遭到贬低,其自尊心就会受挫,并产生焦虑。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减少焦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是他们对于能够掌握所学体育知识、动作技能的信念或确信程度,它是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特征。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积极练习,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及其技能水平等特点,合理地选择或搭配一些动作难度适宜、学生兴趣高的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高焦虑的学生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并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和提供表现自己运动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励其体育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过去的体育学习结果,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将心理倾向于活动本身,即把动作掌握得更规范些,而不是倾向于活动的结果,以便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并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前进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的作用是激励人们努力奋斗,求得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不能否定社会竞争的必要性。强中更有强中手,竞争的结果必然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胜利和失败、超前和落后通常又是可以转换的。竞争中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断送了前程,关键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

竞争意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随处可见。在学校班级中,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超过其他同学的愿望,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向积极方向发展,克服自卑和嫉妒。

3.运用心理技术,调整学生不良行为

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人格特点的不同,以及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一定差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的开放性和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到学生体育学习的环境中去,并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各种问题。应多鼓励和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有利因素和掌握动作的潜力所在,也可诱导他们回忆过去掌握一定难度动作时的喜悦情感,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调节其焦虑水平。愉快的心情可以大大减少神经能量的消耗,甚至还可激发斗志。谈话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而有针对性地循循善诱。

调整学生的不良行为还应从心理训练入手,在找出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后,对症下药,采取一些心理调控手段。例如,对于那些敏感性强、体能基础差、容易焦虑的学生,可通过教师言语、动作或表情的方式,给予心理暗示,使其自然放松。此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暗示,经常用自言自语或默念的形式来鼓励自己,如“只要我集中注意,认真学习,就可掌握动作”,“我觉得动作难,别人同样也不轻松,只要努力就能学会”,等等。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以引导适宜的行为,可替代消极的思维。

[1]Arnold.J.Three approaches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sportspersonship[J].Journal ofPhilosophy of Sport,1984(3):61-70.

[2]Shields,Bredemeier.A.Leadership,cohesion,and team norms regarding cheating andaggression[J].Sociology ofSport Journal,1995(12):324-336.

[3]Eisenberg,Fabes.A.Prosocial development[M].New York:Wiley,1998.

[4]Vallerand.Toward a multidimensional definition of sportsmanship[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996(8):89-101.

[5]Kavussanu,M.Motivational predictors of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football[J].Journal of SportsSciences,2006(24):575-588.

[6]Luke Sage and Maria Kavussanu.Multiple Goal Orientationsas Predictors of Moral Behavior in Youth Soccer[J].The Sport Psychologist,2007(21):417-4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