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中国教育政策蓝皮书(2018)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中国教育政策蓝皮书(2018)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观2018年宏观教育政策与重大教育改革,各地区从区域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改革路径,促进区域教育持续发展,经验与成就自不待言,但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亦很严峻。教育“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联通政府、学校、家长、社区、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协同、共同参与、分担责任的系统。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中国教育政策蓝皮书(2018)

综观2018年宏观教育政策与重大教育改革,各地区从区域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改革路径,促进区域教育持续发展,经验与成就自不待言,但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亦很严峻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一些无证办学,办学条件、办学资质不足的校外教育机构,自然在排查之列,但清理规范过程自然会触动利益相关者的“奶酪”,“规范”行动面临重重阻碍。仔细分析,学科培训的校外教育机构之所以“市场”前景广阔,关键在于这种培训适应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基于这种评价体系的家长与学生的需求。因此,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治标尚需治本,一方面,从根本上变革教育评价体系,从重知识训练转向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中心的立德树人。无论是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考试与评价改革,还是高考等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都需要科学论证、稳步推进。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省区推迟一年实施新高考改革,浙江新高考改革的一波三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引导校外教育机构自身变革,端正立德树人办学方向,使其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教育需求,而这又需要健全教育法治,依法保障和促进校外教育健康发展。

从根本上说,“择校热”与“大班额”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反映。破解这一难题,自然需要从规范招生制度与程序上限制“择校”与班额数,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把办公楼让给学校,通过分组分层教学缓解“大班额”矛盾等做法,也值得肯定,但仍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破解“择校”和“大班额”难题,重点在于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丰富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解决这一问题,非朝夕之功,需要加大省级教育统筹,尤其需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需要结合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计划,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力量,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学生的优质教育需求、个性化需求,营造健康、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2018年,教师队伍建设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个文件接踵而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随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相继发布,在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的同时,对新时代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能够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与可靠保障。但是,一些地区的教师问题案例表明,教师待遇堪忧,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还需疲于应付各类检查评比,教师职业倦怠已并非个例,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权益,从根本上为广大教师“减负”;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在全社会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教育“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联通政府、学校、家长、社区、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协同、共同参与、分担责任的系统。从根本上讲,“放管服”改革的起点在政府,只有政府简政放权,才有可能实现学校自主办学和社会参与教育,传统的教育权力观和对基层学校和社会教育组织缺乏应有的信任,是制约简政放权的根本原因;对基于教育法律、教育标准的教育治理机制与手段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实践经验,也制约了区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对学校而言,如何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教师和以家长为中心的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仍是改革的难点。在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过程中,仍需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与引导,为学校静心治校办学,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安全、安静、和谐环境。面向未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对制度化的、实体的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基于智能技术的学习空间拓展、学习资源的智能推荐、线上线下融合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与学习形态,教育大数据分析有助于精准把握学习者的行为状态与个性化需求,进而为智能教育治理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教育必将在思想、制度、技术、样态等诸方面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

【注释】
(www.xing528.com)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8.

[2]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落实中组部 教育部党组《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的通知(粤教工委组函〔2018〕13号)[EB/OL].2018-04-26[2019-03-21].http://lxyz.gdufe.edu.cn/2018/0426/c584a96151/page.htm.

[3]科技1教育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1中科1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政〔2018〕210号)[EB/OL].2018-10-23[2019-01-23].http://www.most.gov.cn/tztg/201810/t20181023.

[4]董鲁皖龙.以“奋进之笔”答好人民“关切题”——2018年教育部深入实施“奋进之笔”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9-1-25(01).

[5]董鲁皖龙.以“奋进之笔”答好人民“关切题”——2018年教育部深入实施“奋进之笔”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9-01-25(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