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斤顶实验揭示大清皇陵神秘之门

千斤顶实验揭示大清皇陵神秘之门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千斤顶试试。”把千斤顶和方木接起来,平放在地面上,千斤顶顶在西扇的石门上,方木的另一端顶在第二道石门的下门槛上,随着千斤顶顶杆慢慢地伸出,第三道石门的西门扇慢慢地向后移动。而且两次顶住石门的棺椁都是乾隆帝的。

千斤顶实验揭示大清皇陵神秘之门

在地宫与地面间有一条与地面呈十一度角的平整光滑甬道,进深三十二米、宽四米,这是入葬时移入棺木的引路,甬道尽头就是九券四门组成的地宫。在清宫档案上称这条引路为“隧道券”。

当人们穿过隧道券进入地宫后发现,地宫的地面上全是没脚深的灰浆,于是有人立即回去找来了水靴子。

1928年孙殿英盗陵之后,清逊帝溥仪派人到东陵处理善后事宜时发现,裕陵地宫存有大量的积水。裕陵地宫清理后,从墙上的水痕看,地宫里的水最深的时候达到过六七尺。自地宫开放以来,每到阴雨连绵的夏季,地宫中都会有大量的渗水。据档案记载,在乾隆十七年(1752)孝贤纯皇后入葬前就曾发现地宫有渗水,乾隆帝命令有关大臣采取紧急措施进行了补救,效果不错,很快排出渗水,并且一直到嘉庆四年(1799)九月十五日乾隆帝入葬裕陵地宫这四十七年的时间里,地宫中再也没有出现渗水,至于当时采用了什么办法使裕陵地宫竟没有出现渗水,这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那么,地宫里的这些水是怎么来的呢?1928年溥仪派来的善后随员之一的徐榕生在日记中有如下记载:“裕陵之水渐净,尚余水七八寸。埴同叔壬涉水而入,至四层石门,见门内外有泉数处,汩汩自石缝中出,他处无之,忖测当时石门被炸倒地,震动石缝,故然。”

裕陵地宫石门关闭情景

在地宫里,人们借助几支手电筒的照射穿上水靴子,蹚着泥水很快来到了第一道石门前。地宫的两扇巨大的石门关闭着,上面雕刻着两尊女菩萨。当时大家的全部心思都在地宫深处的棺椁上,没有多想就一起用手推石门,没想到没有费多大的劲儿就推开了第一道石门。展现在手电筒光柱里的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券堂,四壁和券顶都雕刻着佛像和看不懂的奇文怪字。越往里面走,灰浆越多。同样没费多大力气,第二道石门也被推开了,大家很顺利地来到第三道石门前。这一回,尽管大家使出了吃奶的劲头,石门就是纹丝未动。

杜清林从旁边人的手中要过来一支手电筒从门缝向里照射,从上照到下,看了半天,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人们这时候都很着急,一时竟然想不出好办法来,他们总不能也像孙殿英那样用炸药把石门炸开吧!

“用千斤顶试试。”在旁边思考着的谢久增说。因为谢久增想到史料中记载,孙殿英盗陵后,清逊帝溥仪派人重殓时,石门只是虚掩上的,并没有自来石顶住石门;再者,千斤顶的顶劲儿只是一点点地推动石门,对于石门和门后面的东西不会造成任何损坏,如发现石门没有移动,可以停止顶推。大家对此非常赞成,立即派了两个人去找千斤顶,时间不长,从当地驻军那里找来了千斤顶,随即又找来了几根方木。把千斤顶和方木接起来,平放在地面上,千斤顶顶在西扇的石门上,方木的另一端顶在第二道石门的下门槛上,随着千斤顶顶杆慢慢地伸出,第三道石门的西门扇慢慢地向后移动。当门扇开到能够钻进一个人的时候,杜清林和李有首先钻了进去。人们这才发现原来顶住石门的是一口巨大的棺木,棺木的后面被凿开了一个大洞。这口棺木大部分顶在东扇石门上,西扇石门被顶住的部分很少,所以用撬杆把棺木往东撬了几下,棺木就让开了西扇门,由此推开了西扇石门。后来研究发现,顶住第三道石门的棺椁竟然是乾隆帝的,乾隆帝棺椁在1928年清皇室清理之后居然再次漂移下棺床,顶住了石门,怪哉!(www.xing528.com)

1928年孙殿英盗掘乾隆裕陵地宫时,就是因为乾隆帝棺椁顶住了石门,盗陵匪徒才用炸药炸坏这道石门进入地宫的。炸药在炸坏石门的同时,也使地面的石块裂缝增大,致使渗水更多。

地宫积水是乾隆棺椁漂移的原因,但问题是:地宫里面的积水即使能将棺椁漂浮起来,地宫里六口棺椁中为什么只有乾隆帝的棺椁移到了第三道石门的后面顶住石门?而且两次顶住石门的棺椁都是乾隆帝的。有人对此曾解释说,裕陵地宫里的水最多的时候有两至三米深,足以把地宫的棺椁漂浮起来。至于棺椁为什么顶住石门,也很好解释,因为地宫里的水是从石缝渗进来的,同样也会从石缝中渗出去,这样就会形成水流,使棺椁移动。再说,孙殿英盗裕陵地宫时正是雨季,地宫里的积水甚多,孙殿英一伙见地宫积水很多,就把地宫里的水排出地宫,产生很大的水流,他们就把漂浮的棺椁像船一样拉拽到石门的后面,最终顶住石门。第二次顶住石门,是因为孙殿英炸石门时,地面被多炸出一些水泉,致使地宫积水渗进渗出,产生足够大的水流,使棺椁漂移。这些理由看起来似乎有理,但又禁不住仔细推敲。

裕陵地宫龙山石摆放位置(孝贤纯皇后棺位)

首先,地宫里的六口棺椁都是被固定在棺床上的。裕陵地宫中,帝后妃的每一口棺椁四角均是用四块巨大的龙山石(也称“卡棺石”)卡住,龙山石的下棱压在椁的下横边,龙山石的竖向凹槽卡住椁的竖棱,并且龙山石与石棺床之间用卯榫方式相连。这样就使棺椁既不能前后左右移动,也不能向上漂浮,十分稳固。再者,棺椁内除一具尸体外,装满了奇珍异宝,异常沉重,棺椁要漂浮起来谈何容易。退一步说,即使棺椁漂起来,也应是六口棺椁一起漂起来,为什么两次都是最沉重的乾隆帝棺椁漂浮起来?最后,地宫里的水是从地宫地面墁石的缝隙中冒出来的,所以,地宫里水面的上升和下降都是极缓慢的,因此也就不会形成大的水流,乾隆帝的棺椁在弱水流中漂移也就会很困难,更何况还要漂过第四道石门的门槛漂到第三道石门后面。因此,乾隆帝棺椁为何能漂浮起来顶住石门,现在只能说是未解之谜。

地宫里面的第四道石门的西扇因为被炸,已坏成多块躺在地上,东扇石门比较完整,只有门轴有些破损,也躺在地上。大家进入地宫最后的券堂里,看到里面一片狼藉,被拆散的棺木木板堆放在棺床东北角,地宫里面有四口内棺,其中正面棺床上有两口,棺床下有两口,一个立戳着,另一个则顶住了石门。

因为地宫里面的气味难闻,潮湿阴凉,所以大家看了一会儿就赶快撤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