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学校教学大纲:乐教是核心

西周学校教学大纲:乐教是核心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8]这就足以表明,西周的学校是以“六艺”为教学大纲设置课程,其中“六书”和“九数”是小学课程,称为“小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是大学课程,称为“大艺”。西周教育特别看重的“乐教”,包含有乐德、乐语、乐舞3大内容。西周的射箭训练有5项要求:其一是“白矢”,就是要求箭矢必须穿透靶心并露出箭头;其二是“参

西周学校教学大纲:乐教是核心

据《周礼》所言,西周主管民政和教育的长官是大司徒,其职责是“以乡三物教万民(从三个方面教育民众),而宾兴之(并举荐贤能者)。一曰六德:知(明辨事理)、仁(爱人爱物)、圣(通达全局)、义(把握时机)、忠(言行一致)、和(刚柔兼济)。二曰六行:孝(孝敬父母)、友(友爱兄弟)、睦(和睦九族)、姻(善待姻亲)、任(取信朋友)、恤(体恤贫弱)。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7]。这“三物”中的“六德”是道德标准,“六行”是行为准则,“六艺”是教学内容。《周礼》所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48]这就足以表明,西周的学校是以“六艺”为教学大纲设置课程,其中“六书”和“九数”是小学课程,称为“小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是大学课程,称为“大艺”。

所谓“六书”,就是识字和书写。专家认为“六书”是指汉字的6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据《汉书》记载,汉代仍流传有“《史籀(zhòu)》15篇”[49]颜师古注释:“周宣王太史作大篆15篇,建武时亡6篇矣。”[50]历史学家认为,这部《史籀》15篇就是周宣王时期(前827—前805年)的小学识字课本,也是学习大篆书体的习字课本。《礼记》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小孩刚能吃饭的时候,就要教他用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pán)革,女鞶丝(小孩刚学说话的时候,就要教男孩发音刚直,女孩发音婉转,给男孩佩上皮带,给女孩佩上丝带)。六年,教之数与方名(6岁的时候,就要教小孩数数和辨认方向)。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7岁的时候,男孩与女孩不能同席而坐,也不能同桌吃饭)。八年,出人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8岁的时候,就要教小孩学习谦让礼节,出门、进门,及入席吃饭,都必须以长者为先)。九年,教之数日(9岁的时候,就要教会小孩熟记甲子,计算日期)。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10岁的时候,就要让男孩出门求学,学习写字和记事,此时不能穿帛制的衣裤,必须坚持谦让的礼节,并继续学习礼仪,以简约、诚实的言辞向老师请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13岁的时候,就要学习音乐,诵读诗篇,练习《勺》舞)。成童(15岁),舞《象》,学射、御(15岁成童之后,就要练习《象》舞,学习射箭和驾车)。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20岁举行成年礼之后,可以穿皮帛服装,学习礼制,练习《大夏》舞,但此时仍然只能继续坚持学习,不能去指教别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30岁之后就应当承担男人的责任,同时继续扩充知识,广交朋友以体察志向)。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40岁任职做官之后,应当择木而栖,遇到志同道合者可以服从,否则就选择离开)。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50岁之后,可以独当一面施展抱负)。七十致仕(70岁就应当辞官退休)。”[51]由此可见,西周学习识字和书写的“六书”,只是15岁“成童”之前的初级教育内容。

明堂示意图

所谓“九数”,就是学习数艺九科。按照郑司农的解释,“九数”就是9种计算方法,即“方田(计算田亩面积)、粟米(计算比例交换)、差分(计算比例分配)、少广(计算开平方和立方)、商功(计算工程体积)、均输(按照人口分布及路途计算贡赋运输和徭役分配)、方程(解一次方程及计算正负数)、赢不足(运用假设的方法探讨数学题)、旁要(计算勾股弦)”[52]。由此可见,西周学校的“九数”课程,已经初具汉代“九章算术”的基本内容。

所谓“五礼”,就是学习5种礼节,即:吉礼(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仪)、凶礼(悼念慰问的礼仪)、军礼(军事活动的礼仪)、宾礼(接待宾客的礼仪)、嘉礼(喜庆活动的礼仪)。这就是西周礼仪的基本内容。《礼记》所谓:

[1]杨天宇《礼记译注》第2—3页。(www.xing528.com)

这显然已经把“礼”奉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神灵。直到春秋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君子”仍然认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53]与“五礼”衔接者还有所谓“六仪”,包括祭祀仪容、宾客仪容、朝廷仪容、丧葬仪容、军旅仪容、车马仪容,要求对各种场合的服饰穿戴、言谈表情、举手投足,都必须按照一定之规反复学习演练。

所谓“六乐”,是西周大学的综合艺术课。郭沫若先生曾言:“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岳)。但它以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大约就因为音乐的享受最足以代表艺术,而它的术数是最为严整的缘故吧。”[54]可见西周的“乐”,是以音乐为主的各门艺术的总称。西周教育特别看重的“乐教”,包含有乐德、乐语、乐舞3大内容。所谓“乐德”,既含有政治宗教思想的教育,也含有人伦道德的教育,是西周“乐教”的核心。西周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规定了严格的音乐制度,有关乐器的使用,乐队和舞队的人数、队列,都有不同等级的规定,特别强调王权威严和等级尊卑。这正如《礼记》所言:“德成而上(成就德行为主),艺成而下(成就艺术为次)”[55]“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56]。所谓“乐语”,包含有“兴(比喻事物)”、“道(以古刺今)”、“讽(背诵文辞)”、“诵(配乐赋诗)”、“言(选择话题)”、“语(陈述意见)”等内容,这是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训练的课程。所谓“乐舞”,是指包括“文舞”和“武舞”在内的各种舞蹈的练习。

所谓“五射”,就是学习射箭的5项要求。西周贵族家庭,一旦生下男孩,就要在门楣上挂上弓箭,第3天就必须背上新生儿举行射箭仪式。男孩一到人学年龄,就必须接受正规的射箭训练。西周的射箭训练有5项要求:其一是“白矢”,就是要求箭矢必须穿透靶心并露出箭头;其二是“参连”,就是要求射出一箭之后,必须连发3箭,并保持不低于三发两中的纪录;其三是“剡(yǎn)注”,就是要求箭矢射入箭靶时必须保持羽颈高于箭头,体现穿透力度;四是“襄尺”,就是要求位卑者退后1尺发射,表示对位尊者的谦让;五是“井仪”,就是要求中靶的4支箭必须呈“井”字状,显示射击精度。

所谓“五御”,就是学习驾驶车辆的5项要求:一是“鸣和鸾”,要求车辆行进时保持铃铛的声音有节奏;二是“逐水曲”,要求车辆沿着弯曲的水边行进而不湿车轮;三是“过君表”,要求车轴与障碍物保持5寸的间距不发生碰撞;四是“舞交衢”,要求车辆在交叉道口转弯时能够保持舞蹈的姿态;五是“逐禽左”,要求车辆在追逐猎物时能够始终让猎物处于左前方,以便于车上射手发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