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历年真题解析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历年真题解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孔子根据两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仪式的精神内核是社会秩序仪式。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3个阶段。由此可知,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历年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题干中,刘洋能积极主动帮助他人,是因为班长的职务让他把换位思考的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体现了班级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领导方式。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对人的因素不够重视,班级工作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看学生的分数不看学生的发展。“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认为学生对集体的喜爱、期望、归属感、团结性与作业水平及学习成绩相关,用集体领导的手段管理班级,将班级作为教育的对象。

3.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题干中学校创设美丽的德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环境陶冶;通过好人好事推选大赛,让同学们受到人格感化;通过观看优秀健康电影,进行艺术陶冶和感化。总之学校采用各种方法,让同学们耳濡目染,以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感,符合情感陶冶法。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材料大意是: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孔子根据两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雷夫·艾斯奎斯的“道德发展六阶段”。雷夫·艾斯奎斯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具体为: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第六阶段,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6.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仪式的理解。仪式的精神内核是社会秩序仪式。仪式行为是社会秩序的展演,是社会通过对自身的反省建构人文关系的手段,对社会结构的巩固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7.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题选择。确定研究课题要把握作为课题应具有的特点:(1)实践性。即所学课题一定是针对自己教学实践改进的需要;(2)可行性。这个问题尽管很需要,但自己要能研究,应考虑多种主客观条件,要难度适中,量力而行,尤其是初研者更应从细微处着手。(3)科学性。即所选问题不能是“伪问题”。如题干中一位教师认为,后进生常因不会做而不交作业,于是便想采用“让后进生抄优生作业”的办法解决不交作业的问题,认为抄交作业总比不交作业好。但不能提出“如何让后进生抄作业”这样的课题,因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8.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关注阶段论。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3个阶段。其中,在关注生存阶段,教师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此时,教师们关注的是班级的经营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以及上级的视察评价、学生与同事的肯定、接纳等。根据题干所述,李老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

9.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师范教育(即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培训和自我教育。其中,职前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与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

1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广义的课程资源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A选项中的田老师养成了收集信息的习惯、B选项中的刘老师提升资源的教育价值、C选项中的王老师调动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积累,这些都属于开发教师资源。D选项中的方老师培养的是学生的习惯,不属于开发教师资源,属于开发学生资源。

1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协作者的角色。教师作为协作者首先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这种师生之间的协作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地批判和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以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智能就可以被各个学生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教育的特点。古代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题干中材料大意是: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离开后,子又说:“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由此可知,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流动的类型。社会流动主要分为横向流动与纵向流动。(1)垂直流动也叫纵向流动,它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垂直流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向上流动是指从较低阶层进入较高阶层的现象,向下流动则相反。(2)水平流动也叫横向流动,它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题干中“寒门出贵子”,说明从穷苦人家,出人头地,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属于社会纵向流动。

1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发式教学理念。启发式强调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其智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题干中朱熹的释意是对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意思是到了他“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时才去启发他,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理念。

1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目标取向的类型。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我们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其中,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或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题干中《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即为典型的普遍性目标。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把个体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样在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可以通过教学或者别人的帮助来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1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遗传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的作用包括:(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可塑性。(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方面。这些差异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性差异的最初原因。(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题干中“母生十子,十子各不同”体现了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

1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的理解。间接经验指的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学生学的这些概念、定理等都是先人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学生直接发现的,所以是间接经验。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所以概念、定理、原理是理性知识。

1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范式。20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史家库恩首次提出”范式“这一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科学发展处于常态科学阶段的一个被公认的理论,这个理论包含着研究方法和技术,它指出什么疑难问题要加以研究,以及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是可以接受的。

2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题干所述符合神话起源说。

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认为,人的知识的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指人们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它是从“践行”中得来;闻知,主要指从别人(古人、前人、旁人)那里通过耳闻目睹(包括文字记载)获取来的知识;说知,则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

2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人道性原则。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爱护学生的生命,关心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和人道精神。题干中,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满堂灌”“题海战术”“节假日补课加班”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培育和萌发人性和人道精神的余地和时空,所以违背了教育的人道性原则。

2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学思想。孔子在教育史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它的思想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较为正确地解决了教育、环境和遗传的关系,肯定了一般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2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育的基本任务。我国智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题干中不区分种族、性别、经济政治地位,都有受教育权,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

2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品,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新课程将教材视为“跳板”而非“圣经”。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教学活动预留了充分的空间,视教材为案例,开放教材,鼓励教师充实并超越教材。教师应将教材视为教学活动的“跳板”,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利凭借。A选项正确。B、C、D选项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表述错误

2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评价的功能。课程评价的功能包括:(1)诊断功能。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2)甄别功能。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措标的适应程度做出区分和认定。(3)导向功能。对实际的课程活动进行定向引导。(4)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教育或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5)促进功能。通过评价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选项教师根据学生表情茫然,调整授课速度,体现了调节功能。A选项体现了导向功能,B选项体现了促进功能,D选项体现了诊断功能。

3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题干所述符合教育目的的内涵。

3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科书。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3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3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相对评价。按评价基准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其中,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题干中“矮子里头挑将军——短中取长”的基准是在集合对象中,根据评价的基准,属于相对评价。

3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其中,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题干中小红反复洗手,并且控制不住,符合强迫症的表现。

3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并任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

3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2)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3)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3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杰斯的教育思想。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与方法。D选项正确。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材、课堂、教师的作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创设情境,A、B、C选项均与题干不符。

3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法的分类。观察法按时间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按内容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进行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要考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事物发展某一阶段的特点,从而对事物有一个全面而彻底的了解。重点观察是指只对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作特别深入细致的观察。题干中,王老师通过观察学生们春游时的表现来了解他们的纪律性,从内容上分析,采用的是重点观察。

3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等个性品质,防止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个性特点的产生。在发展他们多方面兴趣的同时,要培养中心兴趣。在给予他们参加多种活动机会的同时,要发展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坚持性。题干所述符合多血质气质类型。

4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学生观。一般认为,教师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学生观。一种是评价性的学生观。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认为自己是排除情感因素的影响而纯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在他们看来,学生中调皮捣乱的多,愚笨的多,不可教育的多。另一种是移情性的学生观。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认为学生都是可爱的,没有教育不好的,教师应该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所作所为。

4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理论中“运算”的含义。“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有几层含义:其一,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二,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其三,运算具有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这种在变换体系中恒定的不变量称为“守恒图式”,而守恒的形成则是一个运算结构是否完成的标志。其四,是系统性,运算图式与前面几个阶段中提到的动作图式、象征图式不同,运算图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如一个类别、一个系列。

4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象征性游戏是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常进行的一类游戏,它是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最常见的是“过家家”“医院”“商店”等游戏。题干中的儿童用小木棒当“枪”、用碎纸片当“菜”,进行的是象征性游戏,处于前运算阶段。

4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视觉想象。视觉想象就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例如,“飞机”“大树”可以联想成“飞机撞到大树上”。题干中,把“蚕蛹”“机枪”“大米”三个词联系起来,想象成“有人将蚕蛹当子弹装进了机枪,一开枪打出了一粒粒的大米”,体现了视觉想象。

4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题干中,小云努力学习,是为了下次测验能取得更好的名次,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4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沉思型认知风格。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假设。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起冲动型学生,更能抗拒诱惑。此外,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而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下必须作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题干所述符合沉思型认知风格。

4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其中,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题干中等差数列的学习与等比数列学习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属于横向迁移。

4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题干中数学、英语老师占用了音乐课、体育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准备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题干中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即没有好的准备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属于桑代克的准备律。

4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提出了试误说,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勒和奥苏贝尔是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5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了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其中,言语信息的学习是指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题干中“白老师教授学生影响稻谷生长的因素有哪些”,是“是什么”的问题,属于言语信息的学习。

5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题干提到了感觉中的视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因此体现的是游戏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5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消极情绪的调控方法。调控消极情绪的主要方法有:(1)自我意识调控——就是以自我认识和评价来调控自己的情绪。情绪情感是人们主观意识到的体验,人们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体验,还可以有意识地、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体验,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2)理智调控——就是用合乎原则和逻辑性的思维调控情绪。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不过分自责,可以进行自我安慰,这样就会感到天地广阔,心情舒畅。(3)转移调控——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上去,使情绪得以缓解。情绪具有情境性,人们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强迫自己转移心理活动指向的对象,变换情境,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散步、看电影、看报纸、打球、听音乐等。(4)激励调控——就是用自我激励的办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工作学习中遭到了失败,心中不平时,就可以用自我激励的方法,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图强,做生活的强者。(5)合理宣泄调控——就是把自己压抑的情绪向合适的对象释放出来,使情绪恢复平静。C选项放松训练是一种心理学技术,“睡觉”“洗澡”可以说是放松但是并不是放松训练,所以C选项错误。

5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5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完善的教育辅导。自我完善的教育辅导是指教育学生如何确定现实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合适的志向水平,并教会学生合理掌握时间,妥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

5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主要特征是彼此平等。

5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5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5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5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隐私权。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受侵犯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6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二、多项选择题

61.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学制的因素。影响学制的因素包括:(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3)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文化传统;(6)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A、B、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62.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产生的条件。学校产生的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63.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要素。在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中,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是发现学习法。布鲁纳详细论述了发现学习的基本要素:(1)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2)探究解决方案;(3)灵活组织外界提供的信息;(4)灵活而执着地追求问题的解决。

64.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念,主张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夸美纽斯的核心。夸美纽斯还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且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论述。A、B、C选项正确。D选项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不属于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65.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改革,主要表现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66.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慧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是指解决“怎么做” 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根据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要阐明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与条件,就必须分别阐述辨别、概念(含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的习得与运用的过程和条件。根据题干表述,辨别、概念、规则是最基本的三种技能。

67.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条件。学习迁移的条件包括:(1)相似性。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重要因素,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经验的特性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第一,原有经验水平。随着先前学习水平的提高,迁移刚开始时为负,但随着练习不断扩大,先前水平不断提高,迁移逐渐由负变正,并达到较高水平的迁移。第二,原有经验组织性。信息能否提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在记忆中是如何组织的,合理组织的信息更易于提取和迁移。第三,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要产生迁移,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激活、提取。决定经验可利用性的关键是学习者的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3)学习的定式。定式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正、负迁移)。

68.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B选项社会规范范围太大,应该仅是符合道德规范部分的行为,才是有品德的个体。C选项品德是稳定的,不是此一时彼一时的。D选项品德是后天学习形成的。

69.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理解。题干中小黑用原理只会解决简单的题目,却不会解题目的其他样式,所以老师要帮助小黑反复细致地复习所学的陈述性知识,以清晰地理解陈述性知识,D选项正确;以及向小黑重点讲解难题难点帮助其更好解题,A选项正确;同时帮助他练习不同样式的题目,对小黑进行适量的变式练习。通过不同的题目,增加小黑应用知识的机会,而不是布置大量重复习题目,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

70.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依法治教的原则。依法治教的原则包括: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三、判断题

71.B 【解析】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因此题干中“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的表述错误。故本题错误。

72.A 【解析】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一个学生对某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获取知识。故本题正确。

73.B 【解析】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平等中的首席”是后现代教育发展中处理师生关系的一个全新理念,它强调师生之间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而教师就是这个平等对话关系中最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故本题错误。

74.B 【解析】教师职业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性,但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故本题错误。

75.A 【解析】教师的威信是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一种推动力量。教师的威信越高,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越大,工作也越能顺利地展开。故本题正确。

76.B 【解析】人的心理机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如儿童思维的发展总是从具体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故本题错误。

77.A 【解析】夸美纽斯认为教育作用的有两个: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决定着个体天赋发展的程度。故本题正确。

78.B 【解析】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伙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家庭几种形式。由以德育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进入到现代社会以来,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所以不能说家庭是智育的主要场所。故本题错误。

79.B 【解析】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所以并不都是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故本题错误。

80.B 【解析】教育功能的实现发生在教育过程之中,受着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所谓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在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与外部的各种关系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和能力,所以其动力来源还来自于教育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的相互关系。故本题错误。

81.B 【解析】进入21世纪,教育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很多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但世界各国的发展中,占据社会中心地位的是科学,高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以智力型为主。故本题错误。

82.B 【解析】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主要形式有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示范研讨或教学观摩属于校本培训。故本题错误。

83.A 【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故本题正确。

84.A 【解析】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立足于整体素质提高,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故本题正确。

85.A 【解析】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即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表现。题干中,让学生列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一样,由学生自己发挥,是个性化的表现,因此属于表现性目标取向。故本题正确。

86.B 【解析】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故本题错误。

87.A 【解析】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故本题正确。

88.A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的每个发展阶段,自我和社会环境都发生着积极的互动,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故本题正确。

89.B 【解析】经典智力理论将智力视为人脑的内部特性和有待开发的心理结构的理论。现代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人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故本题错误。

90.A 【解析】连续技能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说话、唱歌、打字、滑冰、弹琴等。故本题正确。

91.B 【解析】需用新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叫非常规性的问题解决,又称创造性问题解决;运用已有程序来解决问题叫常规性问题解决。这两种类型的问题解决都是需要的,但比较而言,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则更为重要。我们在教会人们学习常规性问题解决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他们非常规性问题解决学习的培养与训练。故本题错误。

92.A 【解析】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故本题正确。

93.B 【解析】产生社会惰化现象,拉塔内认为有以下原因:(1)社会评价的减弱。在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时,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人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降低,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2)社会认知的偏差。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不会太努力。(3)社会作用力的分散。拉塔内提出了“社会作用力论”,他认为,在一个群体中,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界的影响,每个成员仅仅是外界影响的目标之一,外界的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群体规模越大,每个成员所接受的外界影响力就越小,感受到的压力就越低,因此,个体所付出的努力也随之降低。故本题错误。

94.B 【解析】态度量表,是测量个体对某种类型的人、事物、情境、机构以及观念等喜欢或者厌恶程度的工具。而认知测量量表,是关于认知的测量,测量的是注意力、思维、感知等认知能力的,并不包括态度量表。故本题错误。

95.A 【解析】思维需要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来实现,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故本题正确。

96.B 【解析】认知感悟式的活动程序是:问题情境-分析讨论-交流分享-总结升华。故本题错误。

97.A 【解析】心理学家劳伦茨提出了关键期这一概念。关键期是指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或没有。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故本题正确。

98.B 【解析】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比如治疗恐高症,先走到能接受的高度(如2楼高度)适应,适应后,继续往上走,到自己感到恐惧的高度,再适应,逐渐增强适应力。所以该方法可以给别人用,也可以自己来用,即自我治疗。故本题错误。

99.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故本题错误。

100.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占据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我国全部立法工作的基础和根据,一切规范性文件皆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权。它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故本题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