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动物保护组织: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共存

国际动物保护组织: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共存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自然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已在100多个国家资助了数千个自然保护项目,其中多数是物种保护项目。由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知名度及其受到的尊重,使它在全球范围同许多政府机构和当地自然保护组织建立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关系。此外,还有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国际野生动物关怀组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野生救援组织、生而自由基金会、

国际动物保护组织: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共存

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简称IUCN)

全球自然保护领域最大的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影响、鼓励和协助社会各界保护自然界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确保自然资源得到公平和可持续的利用。

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成立于1948年10月,目前共有82个国家,111个政府机构和800多个非政府组织。联盟的6个专家委员会及其他志愿者网络的各成员都以个人名义加入联盟,目前大约有来自181个国家的11000个科学家和专家。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格兰德。中国是IUCN第75个成员国。

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使命是影响、支持和帮助保护世界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2000年世纪之交的安曼第二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联盟确定的7个基本知识管理领域中,有3个是直接针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这3个领域分别是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恢复;激励措施:包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财政支持;对生物多样性和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评估。

联盟的安曼会议标志着海洋保护工作进行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和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包括分水岭管理计划、被污染的土地资源、全球海洋被保护区的管理、水产业管理和威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是此次安曼会议的主要议题。例如,在“海洋保护行动”中,除了确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综合行动以外,还直接处理包括偶然捕获南部海洋和附近水域的长线远洋海龟、保护印度洋海龟的地方性行动计划、保护非洲大西洋海岸海龟等行动计划。

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目前与中国有多个合作项目,例如都江堰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中国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种群动态和栖息地状况的监测和保护项目等。

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主要贡献是编制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依据。《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于1963年开始编制,是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是根据严格准则去评估数以千计物种及亚种的绝种风险编制而成的,旨在向公众及决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并协助国际社会避免物种灭绝。

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被认为是对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2006年更新的红色名录评估了总共40168个物种及2160个亚种,其中共有16118种被视为受威胁物种,当中7725种为动物,8390种为植物。

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根据物种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确定的物种保护分9个级别,依次是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对于每一个保护等级,都有具体详细的描述,例如,根据物种等级标准,灭绝是指过去50年中在野外没有找到物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

原名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标志是大熊猫,于1961年成立于瑞士,创始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朱立安·赫胥黎。世界自然基金会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00万支持者和一个在9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以来,在6大洲的153个国家发起或完成了12000个环保项目。

1970年,荷兰的伯恩哈特王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基金会设立了1000万美元的基金,被称为“1001:自然信用基金”,为此,1001个人每人捐款1万美元。世界自然基金会利用这个款项为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服务。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基本目标是保护地球的生物资源,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世界自然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已在100多个国家资助了数千个自然保护项目,其中多数是物种保护项目。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资助拨款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就达1715万美元。

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来到中国,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研究和保护工作。1996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先后开展了包括物种、森林、淡水、能源气候变化环境教育和野生物种贸易等多方面的工作。在物种保护项目中,支持以保护大熊猫为目的的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研究,并支持必要的措施以保护这一高度濒危的物种。在四川“5·12”大地震发生4个多月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援建的四川白水河国家级大熊猫保护区大坪临时保护站,即正式投入使用。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简称WCS),成立于1895年,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市,是一个致力于保护野生生物及其栖息环境的非盈利性国际性组织,也是美国最大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之一。(www.xing528.com)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下属有四个野生生物保护机构,目前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北美洲的70个国家开展有300多项野外科研项目。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策略是,支持综合的野外研究课题,培训当地的自然保护专业人员,保护和管理野生生物种群。由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知名度及其受到的尊重,使它在全球范围同许多政府机构和当地自然保护组织建立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关系。学会对于世界野生动物的野外研究课题给予极大的支持,对于世界各地野生动物的医治给予了很好的技术支持,编写了关于自然保护的中小学教材,并在世界各地举办教师培训班。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同中国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如同中国教育部合作,在云南、江西、湖北和四川的部分中小学,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教师培训班和课程;组织湄公河流域跨国境生物保护多样性研讨会;在西藏地区帮助建立羌塘这一世界上第二大自然保护区,并开展了对藏东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考察;开展有蹄类动物的保护研究;资助并协同组织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和野生扬子鳄种群的调查,且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东北虎野生种群恢复国际研讨会”和“中国合肥扬子鳄保护与放归自然国际研讨会”;学会还资助了包括中科院动物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一些单位关于野生动物的科研项目。

此外,还有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国际野生动物关怀组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野生救援组织、生而自由基金会、亚洲动物基金会等多种动物保护和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各有侧重,分别注重不同野生动物的救援和保护。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简称CWCA),成立于1983年,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级和537个地县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拥有会员4万多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是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科研教育、驯养繁殖、自然保护区工作者和广大野生动物爱好者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其宗旨是推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为保护和拯救濒危、珍稀动物做出贡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会员贯彻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方针、法令,开展拯救和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提供经营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的技术业务咨询,筹募保护野生动物的资金,同各国自然保护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参与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1984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被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接纳为会员。

在各种国际性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成立前后,世界许多国家陆续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

自然保护区通常是一些珍贵稀有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有的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自然保护区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

世界各国划出一定的范围来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但国际上一般都把1872年由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看做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

20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的影响下,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在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

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到2007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超过2500个(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达15000多万公顷,约占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的14.99%。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地方级保护区中省级自然保护区773个,地市级保护区42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12个。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其中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等,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列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特点是面积小的保护区多,超过10万公顷的保护区不到50个;保护区管理多元化;多数保护区管理级别低,县市级保护区数量占46%,面积占50.3%。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从自然保护区也获得了很多的收益,例如自然保护意识的形成,有限制的资源利用,旅游经济的开发,科学研究和美学欣赏等等。更重要的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