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表现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表现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对网络虚假新闻的发布和传播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任其自流,受众势必会在心中对其造成偏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受众主动性选择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增强。过去,传统媒体是将经过把关选择的信息“推”给受众,而现在,受众必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拉”出所需信息。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表现

网络的兴起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作为“第四媒体”,网络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传播者多元化、全球化、选择的自由化、传受关系的互动化、传受者身份的隐匿性等这些特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空间,为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但同时也为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新闻侵权等打开了方便之门。

1.虚假新闻

互联网的诞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一次伟大的变革,实现了数据化的多媒体传播。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这一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更多的读者,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到网上,或新闻核查不严,转发、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使网络新闻失去了真实的本质。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网络媒体,而十大假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得到广为传播。

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来说,真实性仍然是其取信于民的基石。某些媒体炒作虚假新闻的一个动因是新闻竞争,这也许会给网站带来一时的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其自身公信度的损害是不可低估的,其结果只能是使自己在新闻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失去了自身的根本利益。可以说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某些人进行虚假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如在网络上真名注册假名发言,信口开河,把道听途说的没有根据的消息加以发挥,整理成文字进行传播,并且这些信息很快就能在极短时间内传遍网络,然后再向网外蔓延,降低了网络新闻公信度。如果对网络虚假新闻的发布和传播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任其自流,受众势必会在心中对其造成偏见。网络新闻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将会举步维艰。最后,虚假网络新闻对社会公众也会造成很大危害。由于网络用户的激增和网民对网络依赖性的增强,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无阻碍性的特点,虚假信息一旦出现便会广为传播。结果是,轻者毁人名誉,骗人钱财,严重时还可能会引起恐慌。

今天的虚假新闻,由于搭乘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快车,如同脱缰的野马,若不及时驯服,将贻害无穷。

2.色情泛滥

在传统传播理论的研究中,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对受众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受众日益占据主要地位。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受众主动性选择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增强。过去,传统媒体是将经过把关选择的信息“推”给受众,而现在,受众必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拉”出所需信息。从这一点看来,只要是受众想看的信息几乎都能找到。因特网从技术上为新闻信息的自由获取和言论自由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由于目前多数网民的受教育程度还不高,在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面前,人类与生俱来的“窥私癖”会促使其在毫无道德谴责压力的情况下点击不良信息。据报道,随着网络科技及复制技术的日益发达,有12%的青少年在色情网站上透过网络的匿名性交易获得各式种类多样的色情光盘。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其交互性。在网上传受几乎同步,互联网的速度快、范围广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使得传播者在发出信息的同时可以立即得到反馈。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也可以随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和修改信息,很容易地参与到网络媒体信息重组的过程中去。这在客观上也为不良信息的快速繁殖创造了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扩大了影响力。

3.报道角度异化

一些网络媒体页面的主要位置不是关注没有轰动效应但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狗咬人新闻”,而是关注社会里反常的新闻事件。它们每天热衷于报道杀人、放火、抢劫、强奸、性丑闻、恐怖袭击等犯罪新闻。而对我们每天所操心的柴米油盐等生活问题,所面临的就业、污染、住房、贫困、疾病、腐败等威胁,却几乎不加关注。对于这些网络媒体而言,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满足人民群众知晓它们与其自身的最大利益和现实生活所需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真实情况的原有准则,已经不是第一位的了。

网络媒体本身就能营造一个虚拟空间,而在利益驱动下它就会把虚拟空间根据“资本”的需要进一步虚拟。从传播学来看,就是信息获取得越来越多,但是对现实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少。网络媒体的过分利益化给新闻界带来了一种新闻报道的新模式——追求丑闻化、片面化、脸谱化、简单化、戏剧化。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异化的结果是网络媒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降低,因为公众终究会意识到网络媒体的高虚假性、新闻报道水平的下降,从而改变对网站的评价,降低其公信度。一旦失去公信度,网络媒体存在的正面意义就没有了。

4.侵犯个人隐私

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信息的收集、传播和管理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然而,人类在享受它带来的众多方便的同时,也使得个人隐私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记录、储存功能,以及网络这一新兴媒介的发达,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已较以往更为容易、便捷。随着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强,个人隐私被窥探、窃取的可能性随之大增。

网上频频发生名人隐私被曝光事件。先是近600位艺人的私人电话号码、家庭住址被某网站论坛曝光,并迅速被其他网站转载;接着,近百名女明星的出生日期及英文名字在网上一一列出;后来,又有24位名人的身份证照片被媒体刊出,并被众多网站转载……这些事件使当事人饱受滋扰,正常生活遭到破坏,日常工作也受到严重影响。鉴于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和信息传输的迅捷性,公民隐私权一旦在网上披露,全球范围的人在瞬间都能知道,这势将会致被泄露隐私者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使他们遭受心灵上的不必要的巨大的痛苦。(www.xing528.com)

5.侵犯知识产权

近年来围绕网站的知识产权官司不断。就主体来说,网站告网站、网站告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告网站、著作权所有人告网站等情况均有发生。在新闻和信息传播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商业网站将传统新闻媒体及其网站上的内容随意取用。为此,国内23家新闻媒体网站曾联手做出强烈反应,对商业网站肆意盗用新闻媒体网站新闻的做法表示了不满,呼吁全社会重视和保护网上信息产权,坚决反对和抵制任何相关侵权行为,建立起网上新闻发布和信息传播的规则。

6.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靠因特网联系着,因此,网络传媒的文化传播比传统媒介更频繁、更直接、更广泛。由于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传统大众媒体在传播文化时会根据需要对国内外信息进行裁剪和取舍,而传媒所选择的报道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事实或对文化的全面了解。而网络传媒突破了任何个人或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左右它、操纵它或控制它。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网民在线交往大多隐匿了其真实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的,不同国籍、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在这里谁都有发言权,因特网成了一个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在这里,网民可以依据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说任何话。这种交往和沟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人际关系显得更加复杂。舆论导向的控制就更为困难。网络技术形成的“虚拟社会”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由于人与人的沟通和交往完全依赖网络,直接见面交往的机会减少,导致了人与人道德情感的冷漠。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可以伪装或隐匿自身的真实身份,可以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无所不为,从而导致“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在“网络生活、网络经济、网络政治”中的行为主体的道德规范已很难再用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来衡量和检验了。网络不断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伦理道德及其教育思想也通过网络传媒大肆进攻我们的民族传统道德,导致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与多元性。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基础的伦理道德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精神领域,尤其是拜金主义以及冷漠、残酷的人际关系等也在侵蚀我们的年轻一代

通过网络传媒,我们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可以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吸收到营养,也可以通过借鉴异质文化的精神来充实提高我们的本土文化。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上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进行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渗透,他们不仅仅通过文艺作品来渗透西方的民主和自由,还通过歪曲事实、虚构真实、制造谎言来攻击别国的文化。尽管他们一再标榜自己的节目是客观的、公正的,但从他们的信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歪曲和丑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倾销他们的文化,甚至不顾别人的国情,肆意践踏他国文化,加剧了国家之间、区域之间道德和文化的冲突。

网络传媒呈现的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文化世界,不同的思想、各种观念、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如何在这样一个多元的世界文化中不失我们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和社会制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7.以讹传讹,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

或许是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网络媒体还没有自己的记者队伍,或许是因为网络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太容易“信手拈来”,我们如今在网上看到的新闻很少有属于网络媒体自己的原创性新闻,而大量的是对其他媒体刊载的新闻所做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克隆”和“拷贝”。作为“二道贩子”,网站的编辑和记者们倒是可以省不少的心,但由此而引起的以假贩假、以讹传讹已经成了大多数网络媒体最容易犯的通病。一条失实新闻往往会不胫而走,并且很快就四处开花、铺天盖地。

8.导航系统失效

近年来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网络用户的增长意味着网络的增长和网上信息资源的动态快速增加。虽然各大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数有多有少,但与传统媒体的报纸和广播相比,其信息量都称得上是空前庞大的。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制,信息的混乱性增强,给人们有目的阅读信息带来了很大不便。此外,超文本链接既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最大优势,同时又由于其高容量信息流快速传播所导致的信息泛滥,使网络媒体的阅读绩效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低于传统媒体。受众在网络新闻阅读中经常出现“迷路”的状况,即在互联网浏览新闻时,因多次跳转而偏离了原本的阅读主题。不少受众都曾遭遇过此类“窘境”,时不时地出现在网上“瞎逛游”的局面。

从人们的阅读目的来看,无论是报纸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人们所需要获取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而其余的信息则由于个人兴趣、需要等原因在阅读的过程中被忽略掉。从信息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属零信息过多,即与用户无关的信息过多。而根据用户获取信息的心理来看,适度满足为最佳,即可供选择阅读的信息要适度充分,否则就会成为阅读障碍。而网络媒体中往往就存在零信息过多和阅读障碍过大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有的个体由于无法处理过多的信息,会导致紧张不安、精神崩溃;信息堆积过多还可能引起信息危机,造成信息雪崩;有时滥用信息也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和恐慌。

9.网络新闻语言、网络新闻选题媚俗化

历史短暂的网络新闻,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较传统媒体更明显的“媚俗化”倾向。逸闻趣事被网络媒体广泛地采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过度滥用,网页中可见大量经过装扮的“娱乐新闻”“奇闻逸事”。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为了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以娱乐化、煽情化的新闻取悦受众是最迅捷的途径。部分网络媒体为了增加知名度、提升点击率,不惜用媚俗甚至是恶俗标题来“卖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