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育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①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表征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它使人难以发现事物功能的新异之处,因此会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问题解决的酝酿阶段。酝酿效应①含义:酝酿效应又称直觉思维。▲简答题简述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分析

1.有关的知识经验

有关的知识经验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如果个体有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表征,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知识经验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1)智能: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2)动机:动机是促使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

①一定限度内动机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②适宜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总是呈正相关的,而是一条“倒U型曲线”。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也就是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①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一般说来,解决某一问题所必需的物体比较靠近,它们都在人的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困难。

②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例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用A、B两种方式呈现图形,图A中不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解决就较困难;而图B中,人们很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较易解决。

③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太少可能遗漏事实,太多则会产生干扰。如右图所示,由于“心理眩惑”作用,下侧的箭形部分(虚线)不易被看出。

扫码回复问题解决”听讲解

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

圆的外切正方形呈现方式

(2)表征方式(名:12北师大、天津

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它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表征方式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等。问题表征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辨:21南京师大;论:17贵州

(1)思维定势(名:5+学校

①含义: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个体经由学习而积累起来的习惯倾向。

②影响: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阻碍主体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功能固着(名:5+学校)

①含义:个体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初次看到的制品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它使人难以发现事物功能的新异之处,因此会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www.xing528.com)

②举例:对于电吹风,一般人认为它只是吹头发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比如,可以做衣服的烘干器;砖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造房屋等,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凳子。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镶嵌图形

凯程提示:思维定势作用的好坏要视具体情境而定,不可一概而论。考生也要注意区分功能固着与思维定势。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1)原型启发(名:12四川师大)

①含义: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例如,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受蒲公英随风飞行的启发发明了降落伞

②影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由于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因此原型启发有很大的作用。

凯程提示:原型之所以能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之处。某一事物能否充当原型起到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还取决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问题解决的酝酿阶段。

(2)酝酿效应(名:16山西师大,21安徽师大)

①含义:酝酿效应又称直觉思维。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暂时停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去做别的事情,几个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②影响:酝酿效应似乎与思维定势有关。当一个人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走到了一条不通的死胡同后,离开这种情境一会儿,用另外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就有可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酝酿效应实际上是顿悟的产生,使人们打破了原来固有的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经典真题

▲名词解释

1.酝酿效应(16山西师大) 2.原型启发(12四川师大)

3.思维定势(16、17杭州师大,17西北师大、集美,19广州,20青海师大、中央民族)

4.功能固着(15、18湖南师大,17贵州师大,18渤海,19广州,20山西师大)

▲辨析题 定势会阻碍问题的解决。(21南京师大)

▲简答题

简述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10湖北,11、17辽宁师大,11杭州师大,15曲阜师大,17陕西师大,18四川师大、山东师大,19、20吉林师大)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10西南,11山东师大,11、16沈阳师大,11、16、19扬州,11、17河南师大,12西华师大、江苏师大,14、17、18福建师大,15渤海,15、16江苏,16湖南,17辽宁,20闽南)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据此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1杭州师大、云南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