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政治教师的离职案例及学校积极领导力探索

中学政治教师的离职案例及学校积极领导力探索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离职倾向并不等于离职行为,导致离职的直接原因并非出自茅老师对自己工作的不认同、不满意。读者可能会问,职业学校那么多教师都面临同样的考核,为何只有茅离职?综观茅老师做的五份工作和四次离职行为,有两次辞职是因为强化考核监督的管理措施所导致的

中学政治教师的离职案例及学校积极领导力探索

这位教师名叫茅卫东,1991年从浙江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后进入浙江绍兴柯桥中学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90];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3年后离职。他的案例内容主要来自他自己发表在网络和期刊上的相关文章[91]。从这位教师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有过多次更换工作单位和职业的经历,在1991年到2016年25年的时间里做过5份工作:中学政治老师、报社编辑记者、职校德育老师、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公益机构研究员。正如他自己所说:“25年,做了5份工作,最长的做了13年,最短的半年(还在做),好像也不算是个能折腾的人。但与许多一辈子当老师,甚至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学校当老师的人相比,我也算是不安分了。”这首先令人想到的就是,这位教师是不是与大多数教师相比不太一样?很少有公办学校教师离职更换工作,更不用说更换了5份工作,并且改变了教师身份。这个问题我们留在后面讨论,下面先逐一来看看他的工作单位和职业经历的转换情况。

第一份工作作为高中一年级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茅老师也经历过初入职时的不顺,工作一年后的1992年,“我的班级五项红旗评比全校倒数第一,考试成绩也全年级倒数第一,教育局(当时叫教委)在我校的一个蹲点督导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不点名地批评了我:‘××班班主任管理不善’!”但是,很快茅老师就扭转了这个局面,1993年“我带的班级被学校评上了先进集体”,1995年“第一次带高三,并担任了一个文科班的班主任,这一次,除了高考大获全胜,我还评上了绍兴市优质课。1999年我被评为绍兴县教学基本功标兵;2000年,又一次被评上县优质课。连续几年外校的政治同行来听课,基本上都是我上的公开课……1996年,我开始写些豆腐块文章,到现在为止(2003年)各种报纸杂志网站上我差不多发表了四五十篇文章。其中一篇《向德育发问》被《教师之友》作为特别策划刊出,反响不错……今年(2002年)暑假还推荐我作为嘉宾去央视录制教师节专题节目《个性的魅力》”[92]。所以,在这份工作的13年时间里,茅老师的工作表现并不差,甚至可以说做得很出色。那么他为何还会离职呢?这就与离职的常见原因有关了,与工作表现形成反差的是茅老师对自身工作的不认同,如他对自己带的政治课和德育课、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对自己搞的心理咨询工作都表现出了不认同的状态[93]。这种不认同导致了他辞去了班主任工作[92],停止了心理咨询工作,上述这些因素是会促成离职倾向(意向)的,正像已有关于离职倾向的研究所发现的那样。然而,离职倾向并不等于离职行为,导致离职的直接原因并非出自茅老师对自己工作的不认同、不满意。

他在工作了13年之后于2004年选择了离开,离职的原因并不是工作内容本身,尽管他提到了中学政治课的重复性[94],但是这并非离职的直接原因,离职的直接原因是:“如果不是学校对周六补课有了严格的规定,比如必须上交教案、不许讲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话题、加大补课期间巡视频率……我可能还会在学校多待上几年,甚至就待一辈子了。但这个规定一出台,我就觉得最后透气的小窗口被封上了。再喜欢潜水,也得上来吸点新鲜空气啊……于是,35周岁那年,在很多人已经开始安分守己踏实过日子的年纪,我离开学校北上到了《中国教师报》,以借调的名义成为一个媒体人。”[95]显然学校对周六补课的规定诸如上交教案、不许讲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话题、加大补课期间的巡视频率等,是一种强化绩效监督的管理措施,这种对监督管理的强化成为他离职的直接原因。那么为何只有茅老师离职,而面临同样环境的其他教师却没有离职?我们下面会进行分析讨论。

第二份工作在《中国教师报》工作六年多时间,尽管收入下降了,但是由于“在报社六年多时间,采访的事基本都是自己做主领导同意即可,一年到头没有几个任务性的采访。自由度高,工作热情也很高”,这段时间,成为记者的茅卫东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比较高,并列举了自己满意的几次采访报道。这份工作离职的原因表面看同领导人选更换有关:“这样的日子是我喜欢的,但所谓好景不长,老领导退休,新总编、新主任到岗”,但实际上还是涉及个人理念层面:“凭直觉,报社氛围将会大变,并且是朝着我不能接受的方向变化。没有个人恩怨,但是想法不同,于是辞职。”

第三份工作是在一所职业学校做德育教师,“坚持了四年”,这份工作离职“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没有存在感。但促成我下决心离开的,还是自由度越来越小。”茅老师再次提到了工作上的“自由度”,可见他在工作中对自由度的看重。下面他就列举了一系列限制其自由度的现象:“发一本书,就让老师每人交一篇读书笔记,跟考核挂钩;传个课堂视频,就让老师每人写一篇听课笔记,跟考核挂钩;过去刷卡签到,说有代刷现象,要改成指纹打卡,当然跟考核挂钩;教室里有多媒体,但如果上课需要播放视频,必须先到教务处登记,不然按教学事故处理。我剪辑了几百段从一两分钟到十几分钟的短视频,几乎每节课都用多媒体,每次去登记,烦不烦?”正是这样一种强化考核评价的方式,令茅老师再次离职。读者可能会问,职业学校那么多教师都面临同样的考核,为何只有茅离职?这个问题同开头一样,同茅老师这个人看重工作的“自由度”有密切关系,在笔者看来,茅老师是高自主导向的教师,或者说有较高的教师自主性。

第四份工作在《当代教育家》杂志做编辑部主任一年,这次工作时间最短,离职的原因是“一年忙乎下来,肚子大了,颈椎硬了,成就感却没有多少。教育媒体编辑,可能在不少老师那里代表着一种权威,那编辑部主任或许就更有分量了。其实不然!杂志基调是总编、执行主编定的,我这个编辑部主任只是一个执行者。杂志不比报纸,一月才一期,版面更有限,我几乎不可能有什么自选动作。最重要的,还是理念的分歧”。《当代教育家》杂志的总编在北京亦庄小学任校长,搞“全课程”实验,而茅对这一实验以及教育界的态度是持不同意见的,于是,茅又辞掉了编辑部主任的工作,之后前往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做高级研究员,开始了第五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公民教育工作。(www.xing528.com)

综观茅老师做的五份工作和四次离职行为,有两次辞职是因为强化考核监督的管理措施所导致的:第一次做中学教师13年离职是由于周六补课的强化监督;第三次做职业学校德育老师4年离职是由于各种烦琐的考核制度。另外有两次离职则是同单位领导的理念分歧使然:第二次做《中国教师报》杂志编辑记者6年离职是由于跟新领导的理念不合;第四次做《当代教育家》杂志编辑部主任1年离职是由于同主编的理念分歧。所以,对于茅而言,有两个主要的离职原因:对工作自由度的限制和同领导的理念不一致。这两个导致茅离职的原因其实可以合二为一:茅卫东是一位自主导向的教师,他工作的动机更多是基于自主自发性的工作动机,工作需要有充分的自由度,可以自己决定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这令茅产生内在的工作动机;同时,茅需要认同领导的理念,这样工作中就可以将领导分配的任务内化为自主自发性的工作动机。这两种情形可以保证自主导向的教师在自发性动机的驱动下工作。[96]

比较茅老师在不同时期的这五份工作中的表现,有的工作时间很长,如第一份(13年)和第二份(6年);而有的工作时间很短,如第三份(4年)和第四份(1年多),似乎茅跳槽的频率越来越快。然而,从茅的自主导向所需要的管理环境看,在上述案例中,茅卫东仅仅在第二份工作《中国教师报》做编辑记者的6年中满足了上述要求:一个自主支持的管理环境,既有充分的工作自由度,又对总编比较认同,在他的回忆性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95],他对这一时期的工作满意度是高于其他时期的,他专门提到了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爱写诗的村小校长》《点燃千百万教师手中的魔灯》等,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确实感觉自己有点牛”。在自主支持的管理环境中,当事人可以更多表现为自主导向,以自发性动机驱动工作,从而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创造力表现更高。这个案例也印证了自我决定理论中有关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异所共同导致的工作动机差异,以及由工作动机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后果的判断[97]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茅的两份教师工作的离职都同监督考核的管理措施被强化有关,这种管理方式主要的问题是会威胁到老师们的“自由度”、自主性的需求,由于外在的不断强化的各种考核,限制了茅的工作“自由度”,才导致了他的离职决定。强化监督考核的管理是以控制为导向的管理,主要通过各种考核、监控以及绩效评价作为管理方式,激发起的也是教师们的控制性动机,而非自发性动机,教师主要是将外部评价、考核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驱动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己的工作自主性受到限制,自主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当越来越强化监督、考核的控制时,离职就成为正常的现象。

那么,如何解释在茅卫东两次教师离职时,其他的同事、大多数老师们为何没有选择离职?在现实学校环境中,面临监督、考核的强化措施导致有离职倾向(意向)的教师可能并不少,然而为何实现离职行为的仅仅是像茅卫东老师这样的个别教师?如果从一个长的时间看,有合适的机会,例如更好的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在兼顾家庭的情况下,恐怕实现离职的教师就不是个别了,然而,为何在上述案例中仅仅看到了像茅卫东这样的个别教师离职呢?对此,笔者认为是茅老师的自主性在起作用,他具有比较明显的自主导向,需要一个对他的自主性提供支持的管理环境;而在茅工作过的中学和职业学校中,并不见得其他教师也是自主导向的,这需要未来的实证研究去进一步证实[98]。由于因果导向类型的不同,导致了即使在强化考核监督的情况下,往往是以自主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教师才会有离职的行动。

综上所述,强化考核监督会导致教师离职行为的出现,然而这种离职现象会“因人而异”,这中间有一个中介变量就是教师在自主性、自主导向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强化考核监督容易导致自主导向的教师离职,而对于控制导向和非人格化导向的教师则不会产生同样的影响。上述茅卫东教师的案例中,茅老师呈现出一种比较明显的自主导向的特征,似乎在其25年的职业生涯中,这种自主导向特征就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