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转型冲击:大学体育一览

高校转型冲击:大学体育一览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投入的资金非常庞大,但是中国的大学大部分对体育设施的投资依然不足。对全国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体育现状并没有变得理想化。学者陈岩对福建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表明,只有22.2%的男生每周参加超过3次的体育锻炼,而17.0%的女生每周参加超过3次的体育锻炼。

高校转型冲击:大学体育一览

(一)大学扩招带来高校测量所需设备不足的问题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不断进行扩招,大数量的招生面临着校园物质建设能够跟上进程的问题。虽然投入的资金非常庞大,但是中国的大学大部分对体育设施的投资依然不足。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的缺乏。这一点十分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一部分原因。

近年来,一些大学在体育馆和大学设施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很多学校建立了一些更现代化的体育场。但是这些体育场通常是由学校和校外的一些机构共同建成的,可以实现一些学校的营业和经济收入,但是也导致学生的体育资源被占用。学生无法使用体育馆,尤其是更好的体育馆,学生对此现象常有意见,可以说,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锻炼动力。

学者范文全(2011)调查了辽宁省抚顺市的6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以及在校老师,结果发现造成大学生运动不足的外因中,缺乏运动场和运动器材是重要的一条。由于缺少运动场和运动器材而减少锻炼的占比是35.9%。大学体育设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许多学生需要获得锻炼身体所需的设备和场地,积极参与加体育活动,并且进行大量的课外活动

学者申健民(2003)对河北省850名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测量所需的设备问题(37.2%)是影响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高校在扩招的同时,经常缺乏体育场馆、设施和设备,使每个学生得到练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测量所需的设备不够用,许多高校的选择是一学期仅仅开设7~8节体育课,就算完成了一年的体育教学,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深度。因此,尽快完善体育馆等设施建设,是各级领导应该重点关心的问题。

(二)高校落后的管理制度削弱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1.工作强度超负荷

大多数大学的招生人数都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逐年增加。由于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给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为大多数高校对体育的关注还是较低,有的学校还有对体育教师出现“另眼相待”的情况,比如缩减体育教师队伍的编制,还有的学校因各种原因无法达到配置教育部规定的教师数量,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体育教师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原因。这给体育教师的每周教学任务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周少的话有16~18堂课,多的话会超过20堂课,这样沉重的压力的现象在许多学校都能看到,不是一种少见的现象。但是除了上课外,大多数体育老师还会指导课外运动队的训练,组织训练与练习,还有各种体测项目与竞赛活动等工作,就导致体育老师高强度地超负荷工作,可能会导致其身心疲劳,也会降低工作的热情,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职称评定及各种激励机制不足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给予必要的重视。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往往变成了嘴上说体育课重要,真正上课的时候体育课变成了次要地位,而在学业繁忙或是其他一些情况下,体育课就变成完全不需要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地位并没有想象中的好。高校中有许多政策、制度或机制,对于体育教师的发展、待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制定者却没有考虑到体育教师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体育教师的重要性。仅仅从教师的工作性质来建立相关的政策,不考虑实际的情况,造成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成为学校垫底的群体,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当前,大多数高校中进行专业评估的最重要标准是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许多体育教师,出于自身的原因不专注于教学准备、备课和学习。其实,体育课中的专业性知识很多,也有十分有深度的技能知识,通过运动来使学生得到这些技能知识是体育课上应该实现的事情,所以,学校体育课应该是一门职业培训课程。这些基本体育技能的展现,需要体育老师亲自做示范,带领学生做才可以掌握。体育老师想要让动作做得更加好看就需要花费时间来练习,如果连这样的准备工作都没有,那就无法做到最好效果的示范,继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吸引他们自主训练。教学方法的失败直接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体育老师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一些人缺失对本职工作应有的态度,经常性地应付了事,缺少对进行体育课的研究的投入,没有合理地安排与计划,对教学过程也不上心,不考虑学生是否可以在运动过程中达到身体所需的运动负荷,从而导致体育活动缺乏或得不到改善,也不能较好地提高体质。(www.xing528.com)

(三)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积极

1.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情况持续改善,教育资金不断投入,并且升级建设了大学体育场和其他设施。但在硬件提升后,高校的大学生体质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对全国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体育现状并没有变得理想化。

2005年开展的学生体质调查问卷覆盖10多万名学生和5000多名体育教师,内容涉及体育锻炼、睡眠精神压力等,其结果表明有66%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足一个小时,24.8%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天不锻炼。

学者张秋霞(2010)对苏州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表明,只有37.04%的学生可以每周练习3次。从锻炼的生理学角度来看,锻炼的频率与锻炼的效果直接相关。每周锻炼3~4次是最好的频率,而每周做不到3次则是很难得到想要的改善效果的。

学者陈岩(2013)对福建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表明,只有22.2%的男生每周参加超过3次的体育锻炼,而17.0%的女生每周参加超过3次的体育锻炼。任何时候都不参加运动的男学生比例为30%,女学生的比例高达50%,两者差异显著(P<0.05)。福建省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低于3次的比例在80%左右,与学生每周至少锻炼3次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导致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足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自身不愿去锻炼,导致自己的免疫系统变弱、身体素质下降。

2.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尽管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不平衡,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并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学生从童年开始就沉浸在阅读与学习中;青少年时期,他们不得不放弃休息、娱乐和运动,以学业为主。进入大学后,就业竞争的压力依然很大,结果是身体依旧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体质也得不到提升,身体状况进入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学生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将课余时间排满了繁重的学习任务,例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技能,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高级职业证书考试的备考复习等。这些一直对体育锻炼有很大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尤为明显。大多数在校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将来的求职中积累更多经验,因此会选择牺牲运动的时间,这样也就减少了对运动的热情和渴望

从各种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通常能认识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长期缺乏运动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将这些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或锻炼的行动动力。根据学者李英玲(2007)对东北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有88%的大学生认为运动不足是他们生病的主要原因。疲劳是不参加运动的所有原因中最常见的原因,相关数据覆盖了42%。只有大约35%的学生想参加力量训练和长时间的训练。关于另外的人不想参加力量训练和长跑训练的原因,有70%的学生说他们感到疲倦和无聊。对不选择参加运动的多种原因进行调查时,有64%的学生选择不愿遵守运动习惯;有52%的学生选择感觉累;有40%的学生选择不想参加运动。被选中的人中,有28%选择了没有时间,父母也不同意;26%选择了没有场地和设施;17%选择了害怕受伤。大学生在发展和成长中处于年轻的状态,在青春期,他们拥有最饱满的生命力,可以承受身体上的各种压力,并且不容易生病,有很高的免疫力。因此,即使他们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好处,但他们了解的只是浅层的信息,缺乏内在动机,无法形成信念,最终无法在行为层面上实现,知识理论与现实行动的情况背道而驰。这种情况表明,想要带动学生锻炼不能总是依靠提高其运动的信念水平,要能够执行,并且,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转换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