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说总统府:中国百年历史的见证

图说总统府:中国百年历史的见证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统府大门前的道路名为长江路,民国时期先后称作林森路、国府路,前者是为了纪念75岁时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后者则是因其位于国民政府门前而得名。总统府门楼见证了中国百年的历史变迁清代该院前门两侧原有两座东西辕门与两座“两江保障”、“三省钧衡”牌坊,牌坊外南北向道路名为东西箭道,如今东箭道仍保持原名,而西箭道早已不复存在。

图说总统府:中国百年历史的见证

总统府所在地理位置叫做大行宫。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乾隆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基础改扩建为行宫,大行宫由此得名。总统府大门前的道路名为长江路,民国时期先后称作林森路、国府路,前者是为了纪念75岁时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后者则是因其位于国民政府门前而得名。长江路东端有一条长约数百米的汉府街,系因明代汉王陈理的王府在此而得名,长江路292号大院是汉王府的一部分,汉王府后来成为朱棣之子朱高煦的王府,朱高煦亦被封为汉王。

总统府门楼见证了中国百年的历史变迁

清代该院前门两侧原有两座东西辕门与两座“两江保障”、“三省钧衡”牌坊,牌坊外南北向道路名为东西箭道,如今东箭道仍保持原名,而西箭道早已不复存在。

看过《建国大业》《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换了人间》等影视片的人一定熟悉这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有特殊印记的民国标志性建筑——总统府门楼,因为它标志着一个旧政权的覆灭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总统府门楼原址是清两江总督署头门,太平天国时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焚毁,同治年间曾国藩重建两江总督署时建造了督署大门,此门一直被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江苏督军署等机构沿用,直至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当时国民政府办公地点在江苏省议会,即今天湖南路省军区所在地,1927年9月20日才迁到旧督军署(今长江路292号)办公。1928年10月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后,这里作为政府中枢外事活动日益增多,外宾频频光顾国府大院。由于院内场地狭小,汽车掉头都显得局促,实在是有损国体,于是时任外交部部长的王正廷建议将旧督军署大门拆除,重建一座新门“以壮观瞻”,并立即征得蒋介石的同意。门楼由建筑师姚彬设计绘图,南京文达工程建筑公司中标承建,1929年9月5日与参军处签订合同后即行开工,工程款共约3万大洋,按合同规定分五次付给,当年12月20日便告竣工,门额上书写的“国民政府”四个大字为国民政府委员谭延闿手书(另有一说为谭延闿之弟书法大家谭泽闿所书)。砖混结构的大门总高13.5米,共计三层,内有三个门洞,整体形制外圆内方,厚实坚固,宏伟气派。其临街外立面有八根高达7.7米的古希腊爱奥尼克式柱,两根一组竖立于基座之上,每根柱上装饰有14道平齿凹槽,沟槽较深,呈半圆形。柱头装饰物为两个相连的圆形涡卷,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据说这种柱式形似女人卵巢,在希腊三大柱式中象征女性。整座门楼为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而原“国民政府”与后来“总统府”门额大字位置为阶梯形女儿墙,系中国徽派建筑最突出的外部特征。门前一对石狮则为清两江总督署建筑遗存。

1864年法国画刊刊载的铜版画——洪秀全与天王府荣光门

1909年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两江总督署东西辕门,透过辕门可以看见总督署大门前的石狮

1912年元旦,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大门,门楣上悬挂五色旗与十八星旗

1930年代国民政府门楼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大门前举行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此后相继成为伪维新政府、汪伪监察院等机构大门。抗战胜利国府还都后这里仍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国民政府主席改称“总统”。正副“总统”就职前夕,因时间仓促,由总统府资政周钟岳专门赶写了“总统府”三个大字,总务局官员雇人用木料制作后,贴上金箔安装在整修一新的门楼上,就将原先的“国民政府”牌匾换嵌成“总统府”了。今天游客所见这三个字是依照原样复制后重新挂上去的。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国民政府门前举行占领南京入城仪式

1938年3月28日,日军在华中扶植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原国民政府成立,图为当时发行的伪维新政府大门明信片,门上牌匾为汉奸文人江亢虎书写

1946年5月还都前,修葺一新的国民政府大门

1946年还都后的国府大门一派喜庆,延续了临时大总统府时期满饰的做法,八根爱奥尼克式巨柱尽显风格

大型油画《占领总统府》门楼之上弹痕累累,硝烟弥漫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红旗插上总统府门楼。关于门楼的历史照片与艺术画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张照片《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其实是随军记者邹健东后来补摄的摆拍作品。而大型油画《占领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的覆灭》)堪称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幅力作,系油画大师陈逸飞、魏景山1976年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凭借艺术想象创作而成。画面呈现给观众的是枪林弹雨激战后的总统府,但见总统府门楼上空硝烟弥漫,解放军战士冲上门楼升起红旗。作品场面宏大且构图极富张力,以凌空俯瞰的视角着力塑造了一组不同年龄、性格各异的普通战士群像。围绕红旗这一中心点的人物造型神形兼备:中心位置一名战士正挥臂展开红旗准备升上高空,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斜向耷拉在门楼墙上,墙垛上堆放着防御工事垒砌的沙袋,边上散落着激战中遗留的子弹壳;指挥员伸出戴手表的手腕,为的是记住这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所有处在画面前方的战士皆昂首仰视,庄严地向红旗行注目礼。画面左方平台上的战士仰望红旗举枪振臂欢呼,右方一组战士则攀爬着冲上了制高点,画面背景则是人民解放军冲入总统府的滚滚洪流。

据说为了表现总统府门楼上百孔千疮、弹痕累累的效果,创作者共画了四十几块破损不同的石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程度。画家还绘制出滚滚浓烟遮挡住大部分天空和背景,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且极富艺术感染力。

油画创作者“力求使包括场景、形象、服装、道具和其他细节等构成画面的各种因素尽量真实可信,凡是可以实物写生的尽量参考实物写生”,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和艺术再创作是两回事。首先,门楼顶部建筑结构与画面有较大出入,旗杆下面实际是有水泥护栏的,而非一座毫无遮拦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当年占领总统府的解放军部队(1947年宣布起义后改编而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吴化文部)攻占总统府时,并未遭遇激战,不费一枪一弹就实现了占领,所以油画中弹痕累累、硝烟滚滚的场景均来源于两位画家的艺术想象。

就让我们根据当年占领总统府的解放军官兵管玉泉(三野第七兵团35军第104师312团3营营长)、徐敏忠(原312团3营通讯员)在2008年6月《海峡都市报》及其他的报刊系列专访回忆录来重温这段真实难忘的历史片断吧。“1949年4月23日深夜11点,南京长江路292号。夜幕下的总统府,三扇大铁门紧闭,前院空空荡荡,早已是人走房空。整个总统府,从前到后,到处飘洒着纸张文件、废弃报纸,还不时冒着缕缕青烟。只有几个房间还闪烁着忽明忽暗的灯光。”

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正式打响

著名的《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系随军记者邹健东后来补拍作品

1949年4月27日,南京各界在总统府门前欢庆解放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占领总统府场景总能成为最经典的画面

管玉泉率部抵达总统府后,发现尽管大门紧闭,却只是用插销插着,没有上锁。当部队到大门口时,里面立即就有了反应,很快出来两三个人配合地将大门打开。六名战士用力推开沉重的镂花大铁门,大队人马立即涌入,抢占有利地形,控制了整个总统府大院。当时未遭到残敌顽抗,只俘虏了10多名未佩枪弹的卫兵。

总统府门楼是一座庞大建筑物,进门首先看到东墙上一幅蒋介石身着军装的画像,通讯班班长王保仁、战士刘学山端起枪连打了数枪。随后在俘虏兵的引领下登上总统府顶楼,看到旗杆上还挂着“狼牙旗”,营长管玉泉一个箭步冲上去将其扯下,换上一面我军冲锋时用的红旗。此时正好是4月24日上午8时。

战士们随即进入总统府办公楼子超楼内,挨个房间进行巡视。最先到的是二楼蒋介石和李宗仁办公室,见“总统办公室”“副总统办公室”的木牌还赫然挂着。在蒋介石办公室的大办公桌上,台钟、笔插、毛笔、镇纸等依次摆放,桌上台历则显示着前一天的日历:中华民国卅八年4月23日星期六农历己丑年三月。

3营其他战士也已分头顺利抢占总统府附近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机炮连战友在占领水利部后,从外围包围了总统府,尽管未遇任何抵抗,他们还是在外留守。完全控制总统府后,营长即命令通讯班向团部汇报这一喜讯,团里又逐级向上报告。(www.xing528.com)

由于解放军指战员多来自农村,进总统府后闹出不少笑话,有的乱扔东西,有的找不到厕所随地大小便,有的把地毯剪成一条条当背包带,有的战士还在电灯泡上点烟……

4月24日下午,陈毅刘伯承邓小平三位首长带着警卫人员进入总统府,亲切慰问指战员们。管玉泉营长陪同三位首长到蒋介石办公室、会议室及其他地方看了一遍。首长们在表扬他们的同时指出:“你们搞得乱七八糟的太不卫生了,不要忘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遵守‘入城守则’!”送走首长后战士们立即行动起来,清理杂物,打扫卫生,安排就绪后留下九连守护总统府。

徐敏忠回忆道,他们当天就开始对总统府的物品进行清理。除在各办公室整理国民党来不及带走的文件、家具外,还清理了各类物资。总统府前院西侧车库停放着崭新的雪佛莱、福特别克轿车各一辆,后院车库则发现美式中吉普一辆,基姆西卡车一辆,汽油170加仑。在总统府图书馆中清点出全套的《国民政府公报》和《总统府公报》,餐厅还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景德镇青瓷餐具。

2003年2月22日总统府铸铁大门恢复安装工程夜间施工现场

最令人称奇的是,从子超楼蒋介石总统办公室里居然发现了一对曾国藩使用过的鸡血石章,一对翡翠石章,两串清代朝珠,一套线装雕刻版《曾文正公全集》。后来了解到,蒋介石对清朝重臣曾国藩一向推崇备至,对曾氏物品自然情有独钟。蒋介石于1月20日前后“引退”时,满以为离开南京只是几个月的工夫,按照以往他“下野”的经验,重登总统宝座仅仅是时间问题,所以未将这几件东西带走,可万万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不复返了。

战士们白天清点完物品后,晚上席地而卧,睡前都要检查,确保一根针线不入各自的口袋。4月30日,35军奉命离开南京,管玉泉就带领先遣部队撤出总统府,去浙江执行新的任务。

据三野随军摄影记者邹健东回忆,他所摄占领总统府照片不是24号,而是27号拍摄的,使用的是德国蔡司相机。为记录这一重大历史时刻,邹健东请示部队领导同意后,在警卫连战士积极配合下,于上午10时许拍下一组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珍贵照片。

解放后,总统府相继成为南京市文管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江苏省政协等机关所在地。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门洞内三扇从法国进口的西洋式铸铁大门被拆化为铁水,取而代之的是三扇朱红色木门,直到2003年铸铁大门才由南京晨光机器制造厂按原样进行了复原与安装,总重达11吨。

1931年国民政府大门与大照壁航拍影像

大照壁2002年8月24日最后留给人们最后的影像

南京长江路292号总统府前原本立有一座大照壁,总长61.07米,高11.28米,像一个弓形正对着总统府大门,在长江路上民国建筑群中特色鲜明。照壁外有座栏杆围着的花园,内立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四周雪松环绕,民国风格浓郁。照壁原址是太平天国皇天门,天京沦陷后,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两江总督府大门时,将大照壁作为大门的附属建筑。1929年总统府大门修建好以后,正对面便是这座照壁,当时显得又矮又破,而且与西式新大门极不协调。照壁是典型的中国建筑传统样式,讲究的是“前有照,后有靠”,大概为了不致“数典忘祖”,国府参军处不得不追加预算,改建照壁。为赶工省钱,就原封不动地在旧照壁上加高几米,还特地在顶部加做了一些巴洛克雕饰。所以后来的照壁能明显看出中间有一道缝,分为上下两截。

2001年为迎接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有关方面对大行宫地区进行开发改造,照壁南面大片民房拆除后,它变成一座孤立的墙壁。2002年9月这座屹立了百余年的大照壁被拆除。随后长江路拓宽,南京图书馆、江苏美术馆新馆、六朝博物馆等建筑拔地而起,至今却一直没有再现照壁的风采。

引发争议的几幅门楼旧照。有学者判断为国民政府门楼改造前的大门,亦有学者认为此系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的门楼照片

关于大门前身史学界目前存在多种说法: 一说是前清江苏巡抚程德全被袁世凯任命为江苏都督后,在原两江总督署仪门前新建了一座都督府大门,也有说是二次革命后冯国璋接任江苏都督期间所建,因为直隶将领出身的冯国璋较程德全思想新派,更倾向于在新建官衙大门时一改旧制,采式西洋。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对该门楼进行了简单的改头换面,铲去上面门头字样与部分装饰纹样,同时拿掉左、中、右三个西洋式挂钟,挂上“国民政府”牌匾与国民党党徽。从1929年蒋介石下令建造国民政府新门楼之前的航拍旧照上,人们隐约可见当年国府路以北与大堂以南之间存在两座建筑,南面那座建筑的体量同这座都督府门楼极为相似。

1900年晚清时期的两江总督署大门

民国初年,时任江苏都督有可能在原两江总督署仪门前新建了一座具有西洋特点的“都督府”大门,从当时照片中英文标注上可见该建筑地点为南京

1929年国民政府航拍与2018年航拍对比,可以辨识建筑群布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当年国府路以北大堂以南之间有两座建筑存在

2012年11月《金陵晚报》老南京版刊发过一张配图旧照,作者依据门口悬挂的“国民政府”牌匾以及门楼前的石狮造型,判断其为1929年国民政府门楼改建前的历史照片。不少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指出此照片实际并非摄于1929年前而是1932年,拍摄地点不是在南京而是洛阳。因为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侵犯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洛阳,一度在河洛图书馆办公,待《淞沪停战协议》签订后,即于同年12月1日迁回南京原址。他们据此认为照片所摄应为那一时期迁往洛阳的国民政府大门,而据洛阳市的地方史志记载,1939年3月河洛图书馆被日机炸毁,时过境迁,这也给照片的认证造成困难。

1980年航拍镜头下总统府全景,可见门楼以南大照壁与大片民居

还有学者查询了1932年2月有关迁都的时事新闻,同年第9卷第7期《国闻周报》所载报道《政府迁洛誓与暴日决斗》中提到“党部及国府设河洛图书馆,国府内各处在前院,党部在后院”,同时刊登了新闻照片“行都国府(原河洛图书馆)”。在这张照片中,河洛图书馆大门虽呈圆形门洞状,但和晚报披露照片门楼风格迥异。而在1929年中华全国电政同人公益会《会报》第48期上登有该会代表团当时在首都南京请愿的系列新闻照,其中有一张注明为代表团在国民政府门前请愿照,与那张有争议的老照片特征完全吻合。

俯视门楼北立面与南立面不同,三个门洞皆呈方形

由于都督府门楼的存在未见于相关门楼改造的历史档案,也有人判断该建筑很可能建在南京其他地方,而非现今门楼建筑之前身。

一张旧照引发诸多争议,到底孰是孰非?所有这些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寻与考证。

2019年总统府门楼春雪之晨

爱奥尼克柱在中国民间俗称“罗马柱”,它是古希腊神殿列柱常用柱型之一,因曾流行于以创造《荷马史诗》的爱奥尼亚人居住地区而得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五大基本柱式为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混合柱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