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与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文明思想及内涵

水与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文明思想及内涵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生态智慧,是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生态文明新理念正是反思传统发展观念带来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而作出的理性选择。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问题,相继在许多重大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水与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文明思想及内涵

(一)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人类顺应自然,遵守客观规律。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对自然的爱护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生态智慧,是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

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通过对资源的获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物质文明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物种灭绝的严峻生态和环境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历史,许多城市因傍水而兴,又因缺水而亡。重新定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生态文明新理念正是反思传统发展观念带来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而环境污染又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已经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处于“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状况中,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不断扩大。节约资源能源、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新理念正是基于中国现实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际社会很多学者提出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有价值的理论,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吸收借鉴了国际社会实践探索的有益成果。1971年发展学学者丹尼斯·古雷特出版的《痛苦的抉择:发展理论的新概念》一书,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出社会的良性变迁。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1983年出版的《新发展观》著作中,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国际社会的发展应当是内生的、整体的综合发展。整体就是兼顾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的多样性发展,内生就是立足于一个国家内部的条件,合理开发资源,综合就是把人口、环境、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成为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国家和国际行动的指导性文件。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于1994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在全世界第一个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这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世界共识。[8]我国在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自身国情,创造性地提出适合我国生态环境特点、经济结构特点和人口特点的生态文明理念。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问题,相继在许多重大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2007年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施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是生态文明的根本,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第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总量,开发利用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生长速度,以生态环境容量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并且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提高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环境压力。第三,适度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是人类应具备消费模式。人类的消费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但不要浪费。一切形式的奢侈浪费,既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环境的压力。只有公众的消费意识转变,才能促使奢侈品生产企业转型,将浪费的大量资源投入到绿色产品的生产中,从而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和消费链。

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生态可持续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两方面,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丧失了雄厚的基础。反之,一味追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阻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借口,人类将无法生存,社会将无法进步,更没有能力治理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也不能实现与生态和谐相处。两者之间必须掌握好“度”,实现协调发展才是终极目标。(www.xing528.com)

(三)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合理性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从根本上取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传统的观念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人们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以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为代价,造成经济的高速发展以资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充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不仅是人类繁荣和发展的最佳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繁荣的真正力量。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把生态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把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从人类社会关系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领域,从而确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2.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公平性

人与人和谐与发展的内涵应从三个维度去思考:一是全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二是各民族和种族的和谐与发展;三是个体层面的和谐与发展。一方面个人要有公平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另一方面个人要有为社会发展做出自我贡献的责任,要科学地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3.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暂时繁荣是不可取的,会激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摒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自身生存需求和自然界进化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在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的发展模式,充分反映生态文明伦理观的内在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