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

水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管水、用水、治水和护水的方方面面,内容多、范围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把握核心,突出重点。恢复和完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增加水流连通性,增强水体交换能力,可有效提高河湖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今后,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应总结这些不足,积极深入开展有效的后评估工作,有利于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成效。

水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

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管水、用水、治水和护水的方方面面,内容多、范围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把握核心,突出重点。

(一)以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第一要务

水是人类生活的命脉,是人类生产的重要基本资料,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与水相亲,亲水是人类的天性。当今,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水污染、水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疏远了人水关系的距离,更减弱了水资源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功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城市内涝管理,改善城市环境系统,修复水生态系统,都是增强水利服务广大民生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水利作为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重要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

(二)以水域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工作根本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维护健康良好的水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水域保护和生态修复。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河海水域、岸线的保护,维护完整清洁的天然水体。要抓紧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做好水资源保护的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严格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严格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确定并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10]

(三)以强化水资源管理机制体制为核心

水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核心内容,切实加强“三条红线”管理,建立“四项制度”。一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规划管理、水资源论证、水量分配、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通过全面节水、定额管理、理顺水价和节水技术改造,遏制用水浪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三是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改善水环境质量;四是严格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践行水资源计量和监控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加强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落实水资源管理保障措施,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四)以江河湖库联通为重要举措(www.xing528.com)

河湖水系是水资源水环境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扮演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角色。在水利工程对自然河湖的阻隔、截断后,河湖生态功能受损,自净能力减弱,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恢复和完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增加水流连通性,增强水体交换能力,可有效提高河湖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水利部第一个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武汉市通过河湖水系网络的重构,清水入湖工程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湖泊富营养化基本得到控制,16个中心城区河湖的水质明显提升,是通过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河湖水系连通要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为基础,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重点推进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五)以广泛宣传教育为重要手段

要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文化建设是基础。水文化的范围宽泛,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的水文化内容部分,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水文化,展示古代和近现代人水关系和谐对当代的可借鉴案例,又要结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的现状,在发扬传统水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水文化内涵。

通过各种形式的节水、爱水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现状的认知,使其了解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性,从意识上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第二条防线。只有公众的节水意识和护水意识提高了,政府和专业人员的决策和对策才能真正落实到具体实际,从政府要求群众“节水、护水”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增加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发动群众对水污染主体进行监督,这样水资源保护才有长久实施下去的群众基础,才能为全面节水和保护水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以水生态文明建设后评估为重点

尽管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水生态文明建设对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在许多城市开展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但这些工作目前大多停留在规划、实施方案编制阶段,方案的完整实施尚需时日,效果也需要时间才能显现。一直以来,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心仍停留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前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的效果缺乏有效的后评估,这导致该领域工作缺乏反馈,不利于评判规划设计方案、技术等的成效与不足,无法积累经验、教训,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今后,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应总结这些不足,积极深入开展有效的后评估工作,有利于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