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咸丰县传统村落:官坝村苗家大院,荆楚苗家第一大院

咸丰县传统村落:官坝村苗家大院,荆楚苗家第一大院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官坝村古老的苗家宅院众多,被誉为荆楚苗家第一大院。院子最初是简单的“一”字形样式,随着家里子女的长大成人,居住空间不足以满足子女成婚、建立新家庭的需求后,于是在主屋两侧新建住所,逐渐形成一个四合院式天井。贺龙将军在土地革命期间前后三次在陆家大院驻扎,并留下了许多故事。滕家院子滕家院子在陆家大院里侧。房屋整体与陆家大院相似,呈一个三开间,堂屋正中是神龛,左右两边窗户有雕花。

咸丰县传统村落:官坝村苗家大院,荆楚苗家第一大院

青山掩映忠建河流,传统的古朴老宅在历史长河中巍然伫立。官坝民居以木质建筑为主,根据生活习性和生产特性选址,靠近土地和水源,环境适宜居住耕种,有利防御。官坝的建筑特色集中体现在几个大院中,现存较为完整的是陆家大院和滕家院子,这些院子为鄂西南独特的四合天井三面回廊吊脚楼建筑。其他大多单户修建但相互毗连,多配以吊脚楼、房屋神龛、窗花、雕饰等,工艺精湛。官坝村古老的苗家宅院众多,被誉为荆楚苗家第一大院。

官坝的吊脚楼大多建在以龙王园为中心的台地上,属于忠建河南岸的沉积地带,地势平坦。村民们认为,宅基地的选择一般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就地取材;二是人畜饮水要比较方便;三是专业人士看过且认为地段好的地方。

官坝苗寨住房正屋一般是三开间木质结构的瓦房,也有极少数吊脚楼在外形结构上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单吊式,又称为一头吊或拐头吊,这是比较多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在正屋的一头厢房悬空吊脚,下面用木柱支撑。二是双吊式,它是单吊式的延伸和发展,有人称其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在正屋的两头都有悬空的吊脚厢房。三是多层吊,即在一般的吊脚楼上再加一层甚至几层,单吊式和双吊式的吊脚楼都可建成多层吊脚楼。四是平地起吊式,即整个正屋和厢房都依靠房下的木柱支撑而悬在空中。平地起吊式是官坝苗寨建筑的独特现象。五是井院式吊脚楼,这是官坝苗寨建筑的最大亮点。官坝苗寨一般正屋与厢房之间用磨角相连,面对正房的是一排吊脚楼,然后根据房屋朝向要求,在厢房的神龛与前排横房之间修建朝门,形成井院式吊脚楼,在正屋、厢房与横房中间形成宽敞的院坝。

据了解,官坝最古老的井院式吊脚楼是陆家四房堂(“四房堂”是指陆民当年定居官坝后,族内的四个房头最早修造的建筑的总称),房屋一正四厢两井院,左右两厢分别悬空而建,如今“四房堂”的大部分结构虽已不复存在,但通过其整体布局仍然可以感受到之前的宏大气势。

精美窗花(张燕丽 摄)

此外,苗家的屋正中设神龛,侧房架鼎煮饭。火坑朝柴尾一方外人不能随便坐,它是苗族家神所在地。此地平时多堆放着柴物,以提醒外人。火坑中放铸铁三脚架,人坐炉旁取暖,不能用脚踩。

陆家大院 陆家大院位于杨官大道和靠近村委会的小路里侧,沿着道路前行,两侧房屋错落相连,院内巷道纵横,石阶迭错,果树掩映。大院至今已居住过三代人,历经风霜仍挺拔伫立。大院选址在一个相对平坦的地面,整体呈三合水样式,左右两侧为两座厢房,左侧的牲畜棚因地势修建为斜坡吊脚楼。院子最初是简单的“一”字形样式,随着家里子女的长大成人,居住空间不足以满足子女成婚、建立新家庭的需求后,于是在主屋两侧新建住所,逐渐形成一个四合院式天井。在官坝人的传统观念中,即使子女长大,父母仍对子女有一定义务,而子女也应该遵循风俗习惯,在双亲面前尽孝,故他们在修建房屋时距离尽量靠近,给双方留有空间的同时,又不至于感情疏远。

陆家大院整体为木质结构,采用杉树为主要材料,柱子则用松木枫树等材料,板壁以松木为主,兼用少许杂木。当地人认为柱料应该选择生长茂盛的、挺直的、匀称的、无虫蛀的,尤其是梁木,如若在同一树蔸上有很多小芽发出则最佳,寓以“子孙兴旺”之意。每块柱头下垫着一块以青石凿成的磉礅。磉礅高三四十厘米,呈鼓形,雕刻精细,花纹多样,图案美丽。借磉礅与立柱的抬升,使房屋整体与地面隔断,悬空而立,呈现出干栏建筑的基本特色。

大院分为两层,一楼居住生活,二楼作为阁楼堆放生产生活用具。正屋为三开间,进门就是堂屋。官坝的堂屋都不设门,敞开迎客。正中设有神龛,是祭祀祖先、置办红白喜事的场所。门前两边用绳子悬挂着两根长木条或竹竿,用以架玉米。阶沿铺垫着大块的硬石,据说,当时这块石头是一整块,但因搬运不便,才不得已敲碎成一块块的。这些石头质地坚硬,厚约0.3米,呈青灰色,与老屋相得益彰,更显古朴厚重。正屋两侧有两进厢房,用磨角相连,第一进厢房比正屋低少许,第二进厢房也是如此,显示出正屋的特殊地位。厢房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可供两人并行通过。正屋、厢房之间形成宽敞的院坝,是丰收之时、晴朗之际晾晒农作物的好地方,也是儿童嬉戏玩耍的乐园。

垫柱的磉礅(张燕丽 摄)

陆家大院不仅以其特色建筑让人铭记,更因贺龙将军的三次来访而闻名。贺龙将军在土地革命期间前后三次在陆家大院驻扎,并留下了许多故事。(www.xing528.com)

贺龙带队伍第一次来官坝,正当金秋时节,家家户户在场坝晒谷。村民听说官兵来了,匆忙逃走躲在山上不敢回家。贺龙到官坝后告诫士兵“不能糟蹋老百姓的谷子”。后来在一位老爹爹的指引下,官兵帮忙把各家各户的谷子收进了屋里。贺龙带领官兵第二次进官坝时,在村民陆松柏家堂屋住宿一晚,在魏纪堡宰猪做饭。贺龙当时看见年少的陆松柏说:“你莫跑,莫跑,我们是红军。小孩子吃饱饭后跟我去当兵,去参加红军。”小孩子天真地回答:“我有爹要养老。”后来,陆松柏回忆,很后悔当时没有跟贺龙走。在这一次,贺龙带队伍走之前,还把剩下来的猪肉分给各家各户。贺龙第三次到官坝,村民们不再躲避逃跑,一位老太太看见一村民和一长官下棋,站在他们背后说:“不能让贺龙的人下输了,他们是打胜仗的。”长官听后哈哈大笑。村民这才发现他就是贺龙。

据当地百姓回忆,贺龙将军在官坝苗寨时,他们“不扰民,不进门,不住老百姓的屋里,只率领他的部下住在屋檐的台阶上”。并且贺龙警惕性很高,哪怕是老百姓深夜点上一支旱烟的划火柴声,贺龙都会敏锐地警觉到。若是有敌人或者是当地的土匪潜入,就更不用说了。

滕家院子 滕家院子在陆家大院里侧。滕家院子修建在一块完整的平地上,除了正屋外,左侧带有两进厢房。房屋整体与陆家大院相似,呈一个三开间,堂屋正中是神龛,左右两边窗户有雕花。堂屋大门上悬挂着一块同治年间的匾额,关于这块匾额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滕家一位男子叫滕代昌,生了怪病,常年卧床不起。到了适婚年龄,家人希望办喜事冲冲喜,借此恢复健康,于是迎娶了当地17岁的陆年甫。然而事与愿违,陆年甫过门三天,滕代昌就去世了。陆年甫成了年轻寡妇,无儿无女。但她生性坚强,恪守礼教。丈夫去世后,她整日待在家里,帮忙处理家务,家人让她出门她也拒绝。就这样,陆年甫一直守寡到80多岁,被官府赐以贞节牌匾“式瞻清懿。牌匾左、右两侧都有题字,左侧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字已模糊看不清晰,右侧题有“节孝滕代昌之妻陆氏年甫十七守志立嗣子,久顺以承宗祧因族邻绅耆公请而题斯额,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季冬月毂旦立”。匾额现保存完好,表面略有斑驳。

滕家院子门前的坝子散置着很多石器,有水缸、猪槽、石盆等,尤以水缸刻画精美,制作于1977年12月,正上方悬挂着一枚五角星,正中是两只喜鹊登上梅花枝头的美景,寓双喜临门之意。

此外还有砖木房。砖木房是用火砖、水泥砖以及杉木等为主要材料修建的。这种房屋在官坝苗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木质结构正屋的一侧或两侧建砖房以替代传统吊脚楼厢房的房屋形式,其正屋左右两侧的厢房均为砖砌平房,但左侧平房为两层。第一层处在正屋坎下,为喂养牲畜、堆放柴草所用;第二层供人居住,这实际上是传统吊脚楼的变体,只不过以现代材质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二种砖木房第一层用砖块砌成,而第二层则全部采用木质材料构建,有的还在第二层修建吊脚走廊,如夏家院子的房屋即是如此。第三种砖木房的主要框架用砖石砌成,但在房屋的“吞口”、拖檐、二楼地板以及走廊等处全用木质材料修建,如官坝村委会的办公楼就是以火砖作为主要框架,但二楼房间隔断、地板、吊脚走廊等处均用木质板材,体现了传统木质房屋与现代砖瓦房的较好结合。

除了吊脚楼外,在时代变迁中,官坝也出现了新旧结合的建筑形式。石屋,也即官坝小学,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主体由石块堆砌而成,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石头房子”。当时官坝共有14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较多学前儿童,为解决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各大队决定共同修建学校。根据需求总量将石头、木料等物资分配给各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孩子的人都要去干活,当时干活不算工钱而是记工分,干一天给10个工分。在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一年后完工,并命名为官坝小学。

砖木混合结构房(张燕丽 摄)

官坝小学石屋(张燕丽 摄)

学校分为上下两层,包括小学和村委会,一楼是教室,二楼是老师办公室和大队部,共12个房间,供当地一至五年级的学生就读。学校在存续的时间里接收了大量的学生,还有宣恩县的学生来此上学。1987年,龙坪修建了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转移到龙坪上学,官坝小学学生渐少,此后陆续有学生到中心小学就读,20世纪80年代末官坝小学停止招生。官坝小学的石屋现保存完好,经历几十年的风雨丝毫未现衰败,四周存放着木料、薪柴,在果树掩映下诉说着那一段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