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体育教程:常见运动创伤及急救方法

大学体育教程:常见运动创伤及急救方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肤、肌肉、筋膜、肌腱腱鞘、关节韧带、关节囊及滑液囊在外力作用下,组织结构或机体功能受到损伤称软组织损伤。常见的有擦伤、刺伤和撕裂伤。

大学体育教程:常见运动创伤及急救方法

1.常见运动创伤的急救

运动创伤的急救是对突然意外发生的运动创伤做初步的、临时性的紧急处理。其目的在于保护受伤者的生命安全,防止伤情加重,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对运动创伤做急救处理时要沉着冷静、胆大心细、有条不紊地进行。

(1)止血。运动创伤一般都有出血现象,及时止血是运动创伤急救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运动创伤后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胸膜腔或腹膜腔,外表看不见的,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入胃内或肠腔,然后部分呕出或由肛门排出者,称为消化道出血。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伴有急性贫血和昏迷、休克现象,应立即送医院急救治疗。外出血如急救不当,粗暴的检查和颠簸都是造成继发性出血或新出血,从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外出血的种类有:

毛细管出血:呈小点状的红色血液,从伤口表面渗出,看不见明显的血管出血。这种出血经常能自动停止。通常用碘酊和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以消毒纱布和棉垫盖在伤口上缠以绷带,即可止血。

静脉出血:暗红色的血液,迅速而持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止血的方法和毛细血管出血者相同,但须稍加压力缠敷绷带。不是太大的静脉管出血时,用上述方法一般可达到止血目的。

动脉出血:来势凶猛,颜色鲜红,随心脏搏动而呈喷射状涌出。大动脉出血可以在数分钟内导致患者死亡。永久性止血,须经医院外科修补破裂的大血管或用结扎法暂时达到止血。

外出血止血的急救方法有:

止血带急救止血法:四肢较大动脉出血时,通常用止血带止血,最好用较粗而有弹性橡皮管进行止血(如图5—1)。如无橡皮止血带,可用宽布带或撕下一长条衣服以应急需。

图5—1

图5—2

缚止血带的方法是,首先在创口以上的部位用毛巾或绷带缠绕在皮肤上,然后将橡皮管拉长拉紧,缠绕在缠有毛巾的肢体上,紧紧缠绕数周,然后打结(如图5—2)。止血带不应缠得太松或过紧,以血液不再流出为度。上肢受伤时止血带缠在上臂,下肢受伤时缠在大腿,才能达到止血目的。缚止血带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小时,如因转院路远,需时较多,则应每隔半小时松解止血带半分钟左右。在松解止血带的同时就压住伤口,以免大量出血。

图5—3

A.颞动脉指压点;B.颌外动脉指压点;C.锁骨下动脉指压点;

D.肱动脉指压点;E.股动脉指压点;F.颈总动脉指压点

指压止血法:在不能使用止血带的部位,或手边没有止血及其代替品的紧急情况下,可暂用指压法止血(如图5—3)。头顶和颞部出血,可压耳朵前面的颞动脉;腮和颜面出血,可压下颌角前边的颌外动脉;腋窝和上臂出血,在锁骨上将锁骨下动脉向后下方压于第一肋骨上;前臂和手部出血,在上臂内侧压迫肱动脉于肱骨上;下肢出血,在大腿根部内侧压迫股动脉于耻骨上;颈、口、咽部出血,在甲状软骨外一寸处,将颈总动脉向后向内压在颈椎横突上,但不要压迫气管,更不能同时压迫两侧的颈总动脉。

冷敷止血法:是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进行止血的有效手段。冷敷时可用冷水或冰水泡湿毛巾敷裹受伤部位,降低温度,使局部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也可把伤肢浸泡在冷水中同样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最后,强调一下包扎和固定:包扎是用绷带、三角巾等物遮盖和固定损伤部位,它能起到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减轻疼痛和固定敷料与夹板的作用。包扎时可用顺手取到的任何东西,如较清洁的手绢、撕下的衣服块可直接用手压住伤口止血。但要求动作迅速、准确、灵巧,做到包扎部位严密牢固,松紧适宜。

(2)人工呼吸。对创伤后停止呼吸的人,只要心脏仍在跳动或刚刚停止跳动,可施行人工呼吸。这种方法对溺水、休克的人,可使其逐步自主地恢复呼吸功能。人工呼吸的方法有三种: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以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伤者平卧,施者跪在伤者头顶附近,双手握伤者前臂中部,将两臂上举至头顶,使伤者扩胸。2秒钟后,将两臂屈曲,紧贴胸前,压伤者的胸部(如图5—4)。臂反复做弧线运动。每分钟12—15次。

图5—4

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伤者俯卧,头侧偏枕在一前臂上,施者跨过伤者大腿部,跪在地上,两臂伸直,两手压在胸廓下缘向前上方推压,使胸腔扩展。3秒钟后松手,2秒后重复进行。每分钟12—15次(如图5—5)。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伤者平卧,颈下垫软物,使头部后仰。施者跪于伤者一侧,用力吸气,而后口对口将气吹人伤者肺内,使胸廓隆起。随即停止吹气,让胸廓自动收回或稍加压力使其呼气。吹气时,施者用手捏住伤者鼻子,以免漏气。吹气次数每分钟16—18次。

图5—5(www.xing528.com)

(3)抗休克。创伤性休克是机体对于由损伤部位传来的过度刺激所起的异常严重的神经反射性反应。创伤后,创伤部位的过度刺激,引起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深度抑制,因而全身机体活动处于抑制状态。休克常因腹腔、胸腔、股骨和大关节的严重损伤所致,疲劳、饥饿、炎热、寒冷、神经抑郁,特别是大量出血现象,都会促进休克的发生。

休克的初期,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的整个活动都处于兴奋状态,但时间很短,主要表现是呻吟叫喊、喘息不安、脉快有力。到抑制期则表现为皮肤苍白、口唇青紫、手脚发凉、出冷汗、呼吸浅速、脉搏快细、表情淡漠并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神志清醒;严重时人事不知,而后全身青紫,呼吸浅而急促,脉搏快而微弱,不及时救治,可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休克的急救应做到:使伤者平卧,下肢略高(头颅损伤的患者例外)。及时施行止血、包扎、固定以及人工呼吸的急救。松解领口、衣服和带子,保持呼吸道的畅通。随后立即送往附近医院治疗。搬运时必须保持身体平稳,避免震动,保持患者温暖。方法有徒手搬运、担架搬运两种,脊柱损伤者一定要用担架、木板搬运。

2.常见运动损伤及简易处理方法

运动创伤的种类繁多,对运动创伤的及时处理和治疗,将有利于减轻伤者的疼痛和痉挛,消除肿胀淤血,促进组织的痊愈及功能的恢复。

(1)软组织损伤。皮肤、肌肉、筋膜、肌腱腱鞘、关节韧带、关节囊及滑液囊在外力作用下,组织结构或机体功能受到损伤称软组织损伤。其性质和特点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受伤部位出现在皮肤、肌肉和黏膜组织外,有明显外出血现象和伤口。常见的有擦伤、刺伤和撕裂伤。

擦伤:是身体表面与粗糙物相互摩擦造成皮肤组织的损伤。伤口处有擦痕,毛细血管出血并有组织液渗出。

刺伤:是由锐利器械或物品刺入体内而造成的损伤。伤势可直达深层肌肉组织或内脏器官,造成外出血,创口明显而且深。

撕裂伤:是由钝物打击或挤压所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裂开的损伤。伤口边缘不整齐,皮肤组织受破坏,有出血和肿胀现象。

处理方法:任何开放性软组织损伤都可能引起伤口感染化脓。初步处理时要注意保护伤口,注意卫生,用干净的手绢或毛巾覆盖伤口,缠上绷带。进行急救后送往医院诊治。轻度擦伤可洗净伤口,涂些红药水或紫药水,不需包扎即可痊愈。

第二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受伤部位出现在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滑液囊等组织。损伤后,创伤部位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肌肉出现灼热感、痉挛或肌肉紧张等现象。常见的有挫伤、拉伤和扭伤

挫伤:是由打击、挤压、碰撞、摔跌等钝力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肌肉、肌腱而造成的损伤。损伤部位多在四肢、面部、胸腹部和睾丸处。

拉伤:是由突然的不协调的暴力间接作用于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和韧带,使机体受到过度牵拉而造成的损伤。肌腹、肌腱和韧带多有撕裂或断裂现象出现。

扭伤:是由间接外力作用于人体,使韧带、关节囊和滑液囊受到超负荷的扭转而造成的损伤。损伤后关节活动受阻。

处理方法:根据损伤程度减少或停止局部活动。对有表皮红、烧、肿、痛等急性症状者应立即止血、加压包扎或冷敷,防止内出血,而后去医院请医诊治。两三天后可进行推拿、按摩和热敷处理,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2)骨折。在外力的作用下,骨骼的构造遭到破坏,称为骨折。骨折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伤口没有和外界相通,继发感染机会少。开放性骨折,伤口和外界相通,继发感染机会多。骨折后全身症状为晕厥、发烧,局部表现为疼痛、红肿,有瘀斑、畸形、功能丧失,有压痛感,骨折端有活动感。严重骨折会有剧烈疼痛,以至引起休克,血管破裂大量出血,软组织渗液形成水肿,神经和内脏器官遭到损伤。

(3)脱位。在外力作用下,使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面彼此失去正常的互相连接关系,称为脱位。脱位可分为开放性脱位和闭合性脱位。脱位位置在肩、髋和下颌关节时也称脱臼。脱位损伤后,局部疼痛,压痛明显。关节结构受到损伤会引起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关节畸形,失去功能,神经组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处理方法:骨折和脱位发生后要进行急救处理,保护肢体,安全而迅速地送往医院复位治疗。在急救时特别要注意对患肢的包扎和固定,出血严重者要用结扎法止血,保护好伤口。

(4)脑震荡。头部受到外力打击或跌倒时所引起的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过度震动,称为脑震荡。受伤后,患者数分钟内人事不省,呼吸微弱,脉搏缓慢,肌肉松弛,瞳孔放大但对称。清醒后,患者常忘记受伤情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处理方法:脑震荡发生后要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昏迷不醒时可捏人中穴使其苏醒。若昏迷时间较长或反复昏迷,眼、耳、鼻、口有出血现象,疼痛剧烈,则应注意保护头部,立即安全平稳地送往医院治疗。

常见运动损伤,经过治疗之后,进行适当的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体育活动,可使患肢的运动功能得到恢复,加速患肢血液循环,防止损伤组织的粘连和萎缩,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但要注意运动量、运动幅度以及运动强度都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免造成再度损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