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主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四个阶段

自主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四个阶段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教师立足已有的“自我经验”,自主生长为自己的个人思想。教师的“自我经验”必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事例经验”,它是“自我经验”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为“类经验”,它是“自我经验”的比较高级阶段。是较高层次的“自我经验”,是“事例经验”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三阶段为“个人经验体系”,它是“自我经验”的更高级阶段。二是探究“个人经验体系”的生成过程。

自主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四个阶段

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教师立足已有的“自我经验”,自主生长为自己的个人思想。教师的“自我经验”必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事例经验”,它是“自我经验”的初级阶段。

“事例经验”是教师在反思亲身经历的教学事件中获取体验感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指教师用“土办法”解决问题的愉悦经历和成功感悟。“事例经验”具有三个特性:真实性、单一性、独特性。

“事例经验”具有“真实性”。教学实践中,教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冲突,有解读文本的冲突,有师生关系冲突,有师师关系冲突,还有教师与环境的冲突,每一个冲突都是实实在在的,须要教师亲身经历和感悟。

“事例经验”具有“单一性”,由于教师面对的问题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因此获得的体验与感悟也是单一的、个体的。这些经验在重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全方位、纵深的思考,容易造成画地为牢的局限,属于低层次的经验。

“事例经验”具有“独特性”。教师在面对每一个冲突的应急处理过程中,由于冲突对象的个体差异和时空变换,教师获得教学体验是不同的,教学行为与处理方式就不相同,教学结果和教学感悟也不一样。

在“事例经验”上求实。这里的“实”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真实”,第二个层面是“实践”,第三个层面是“实用”,也可以理解为“有效”。那么教师如何优化放大“事例经验”呢?最实用的办法是坚持写教学叙事与教育反思。没有反思也就谈不上经验,将自己面临某个教学事件的人物场景、冲突原因、应急处理、事态演变、内心感悟等进行真实记录,多积累丰富的感性事例经验。教师面对自己亲历的教学事件,总有成功与不足的地方,要在成功处优化有效的好做法,放大有效的好做法;在不足处改进低效的原方法,丢弃无效的原方法。

第二阶段为“类经验”,它是“自我经验”的比较高级阶段。

“事例经验”只能孤立、僵硬地思考和解决某一问题,缺乏全方位、纵深的开放视角,这可能是不少教师教了一辈子书,感觉还是原地踏步的原因。“类经验”是指教师将大量“事例经验”整合,获取全面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多路径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类经验”是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多路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自我经验”,是“事例经验”发展的必然产物。“类经验”有两个特性:创造性、共生性。

“类经验”具有创造性,比如:甲、乙两个厨师面对鸭子这种食材做菜,他们都能做出麻辣鸭这道菜,口味很好,大家称赞,他们都有愉悦体验与成功感悟。但是甲厨师不能够反思实践,创新发现,他的厨艺一生就只会做麻辣鸭,甲就一直停留在“事例经验”。乙厨师能够创新发现,从食材鸭子的烹饪形式、鸭子的呈现形态、顾客的年龄特征、顾客地域的分布、配菜的选择混搭等不同角度反思,然后逐个地实践创造,不断尝试总结,他就会做出咸水鸭、烤全鸭、香辣鸭、叫花鸭等系列的全鸭菜;他还能够开发出鸭头、鸭脖子、鸭肠、鸭掌等系列美食;他也可以将鸭子与红枣、枸杞、板栗等食材混搭做出各种系列的鸭汤,乙就整合了大量鸭食材的“事例经验”,形成全面系列的“类经验”,厨艺就大有长进。可见“类经验”还是对“事例经验”的颠覆与再造,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

“类经验”具有共生性。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中,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相互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关系。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对话、融合、和谐、共生发展,课堂生态就得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又会促进每一个生态因子的优化和发展。可见在整合“类经验”过程中,不仅是教师自身得到发展,而且参与的各方都能共生发展。

在“类经验”上求变。这里的“变”有两层含义:一是“量变”,在观察思考问题上视角的增加,在分析解决问题上的路径的增加,由单一走向多元;二是“质变”,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由静态走向开放,由传承走向“破立”。那么教师如何整合“类经验”呢?首先,教师要学会用开放的观念去整合,从不同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多路径解决问题的系列经验。其次,教师要学会用共生观念去提升,教师多路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促进自己与教材文本、学生学情、教室环境、教学设施等共生融合,达到最佳平衡效果。学校最好建立教师互动与研讨的机制,让教师之间有机会共享他人的智慧。

第三阶段为“个人经验体系”,它是“自我经验”的更高级阶段。(www.xing528.com)

体系泛指同类事物按照一定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个人经验体系”是指教师将大量“类经验”进行凝练和纵横联系,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经验库。“个人经验体系”是一个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的内在表现,它具有关联性、规律性、建构性。

“个人经验体系”具有“关联性”。在宏观体系内部始终存在很多微观的体系,总则为一,化则无穷,并且每个微观体系之间一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建立物理学知识体系,由声、热、光、电等板块组成,并且声、热、光、电等每个板块之间还关联着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个人经验体系”具有“规律性”。体系一定遵循某种法则,这与它形成的因素、背景、内容、功能、作用有关。如同中国八大菜系各具特色一样,也与它的悠久历史和独到烹饪是分不开的。

“个人经验体系”具有“建构性”。“个人经验体系”不是“类经验”纯数量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而是在不同“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和构造一个全新的系统集合,系统集合中的经验现象与经验规律之间必然存在映射关系。

在“个人经验体系”上求“研”。这里的“研”,就是研究、探究。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个人经验体系”的规律,教师要知晓各类经验间的纵横联系,区分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它们适用的对象、条件、环境,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路径以及熟练机智的应变能力。二是探究“个人经验体系”的生成过程。教师个人思想的形成一定离不开真实环境与已有经验,离不开实践经历与反思提升,离不开学习借鉴与移植融合,离不开规律探究和体系建构。

教师如何才能凝练生成“个人经验体系”呢?首先要学会做课题研究。教师要把经验当课题,通过分析、探究、反思、整合、提炼、建构,将一个个零散的事例经验,穿成一串串类经验,再连成一片片个人经验体系,逐渐凝练形成教师个人的独特思想,并应用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其次要学会写课例研修。课例研修是教师最深、最好的反思,课例研修以课例载体为切入点,为教师提供一个自我批判、自我反思、自我生长的平台,不仅能展示教师个人思想成果的最美结果,更重要的是呈现教师个人思想成果的最美过程。它能将教师个人教学思想积淀固化,实现分享共赢。

第四阶段为“实践智慧”,它是“自我经验”发展的最高阶段。

何为智慧?佛教中把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俗谛曰智,真谛曰慧;照见名智,解了称慧。“实践智慧”指教师面对任何教学事件,能依据个人经验体系洞悉事件本质和规律,并迅速选择最简、最佳的路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智慧”具有选择性、兼容性、简洁性。

“实践智慧”具有选择性。课堂上各种教学冲突随时都可能发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处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具有“实践智慧”的教师能够很快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体系中快速筛选出最佳路径去解决问题。“实践智慧”具有兼容性。同一个问题用相同办法去解决,不同的教师处理的效果也有不同,由于冲突在发生的过程中,会因为当事双方的个性特征的差异、沟通交流的层次、认知水平的高低、冲突环境的缓急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实践智慧”的教师能够根据现场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会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错误。“实践智慧”具有简洁性,俗话说大道至简。面对教学问题和冲突发生现场,具有“实践智慧”的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独特教学思想自始至终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见招拆招,以无招对有招,真正做到得“意”忘“形”,努力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教学手段促成冲突的发展向最好结果转化。

在“实践智慧”上求“活”,这里的“活”体现在实践领域,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机智灵活”,即在分析问题时能够类比选择,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兼容改进。二是“触类旁通”,凡事活则能变,变则能通,通则恒久,万物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律,要适应变化,唯活所适。“实践智慧”能让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时制宜,迁移借鉴,举一反三。教师如何运用“实践智慧”呢?首先要学会转“知”为“智”,教师不能满足于个人经验体系的数量积累,学会透过经验的现象看到本质规律,感受“自我经验”发展必然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进化,做到活学会用。其次要学会化“识”为“慧”,教师不能满足于问题冲突解决的路径多元,要养成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经验”应用的终极是先由简到繁,后由繁至简的蝶变回归,做到活学会用。

(原载《成才》2017年第3期,杜新红参与了该文的写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