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碳产业框架及经济转型:研究报告

低碳产业框架及经济转型:研究报告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严格意义上说,低碳产业并没有现成的或统一的界定标准,正如低碳经济没有共识一样。因此,研究低碳产业的划定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话题。如果说传统产业的低碳经济转型是重要内容的话,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起到降低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强度的目标,而且是更重要的途径。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和制度安排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

低碳产业框架及经济转型:研究报告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落实到低碳产业上,否则就会成为一句口号或空话。从严格意义上说,低碳产业并没有现成的或统一的界定标准,正如低碳经济没有共识一样。因此,研究低碳产业的划定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话题。本书中的低碳产业,主要是指同样经济活动排放更少二氧化碳的产业,覆盖化石能源低碳转化和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低碳服务业三大类。

在三类低碳产业中,化石能源的高效转化与低碳利用(又可以细分为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洁净利用和低碳利用、节能等)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在后面详细讨论。如果说传统产业的低碳经济转型是重要内容的话,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起到降低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强度的目标,而且是更重要的途径。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09年的报告给出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框架,其中包含5个支柱:绿色低碳工业化、低碳城市与交通、低碳能源与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和增加碳汇以及可持续消费模式。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和制度安排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

由于本书没有专门讨论土地利用和碳汇问题,下面引用国合会2009年的研究报告加以简单介绍。近年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1.9亿~2.6亿吨碳。增加碳汇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碳汇有森林、耕地以及草地三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三种途径,即增加碳库贮量、保护现有的碳存和碳替代。

(一)增加森林碳汇

森林碳汇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我国每年增加的碳汇在1.5亿吨碳左右。为进一步增加碳汇,应通过造林和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加强森林管理,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延长轮伐时间,增强森林碳汇;通过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措施、提高木材利用效率以及更有效的森林灾害(如火灾病虫害)控制来保护森林碳贮存;通过沼气替代薪柴、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采伐剩余物回收利用、木材产品深加工、循环使用等,多途径、全方位地实现碳替代。

(二)增加耕地碳汇(www.xing528.com)

耕地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南方为0.8%~1.2%,华北0.5%~0.8%,东北为1.0%~1.5%,西北绝大多数在0.5%以下;而欧洲的农业土壤大都在1.5%以上,美国则达到2.5%~4%。因此,增加或保持耕地土壤碳库的碳贮量有很大潜力。

(三)保持和增加草地碳汇

关键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开垦。具体措施包括: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地恢复等。另外,通过围栏养殖、轮牧、引入优良的牧草等畜牧业管理,也可以改善草地碳汇。

(四)湿地固碳也很重要

湿地是地球之“肾”,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生态系统,与大气圈、陆地和水圈的绝大多数地球化学通量联系。由于水分饱和及厌氧的生态特性,湿地积累了大量无机碳和有机碳。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储存在泥炭中的碳占全球陆地碳储量的15%。湿地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释放源,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碳汇变成“碳源”。因此,建立湿地公园,湿地恢复,利用湿地处理污水,均可以起到增加湿地碳汇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压缩到一个较短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快速工业化道路”。面对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新环境,中国不可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依据基本国情,借助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支撑,走出一条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