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及低碳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研究成果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及低碳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取向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减缓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中共十七大将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重点问题予以讨论研究。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及低碳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取向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减缓重工业增长速度,加快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从失衡中协调过来,不断优化升级。

(一)产业结构的划分

我国的产业结构一般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广义的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又称服务产业和服务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品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无论是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优化产业结构都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即指各产业部门之间是协调发展的或按比例发展的,这体现着各产业部门之间包含质和量相统一的内在联系。一个协调化的产业结构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求得人民需要、速度和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十七大将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重点问题予以讨论研究。要讨论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环境下,也就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我国土地幅员辽阔,经济形式多样,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的阶梯过渡,显性地证明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复杂性。全面平稳发展我国经济,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农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下降。国民经济由于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得到恢复,资源流向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8.2%上升到32.1%,增加了2.9个百分点。工农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从47.9%下降到43.1%。

第二阶段:1985~1992年。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28.4%、42.9%、28.7%变为1992年的21.8%、43.4%、34.8%。GDP比1980年翻了一番。农业和一些轻工业的发展使人们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资源和劳动力大量流向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得以发展。

第三阶段:1993~2009年。这一阶段是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时期,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电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略有增长,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长。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27.5亿元,第二产业1745.2亿元,第三产业872.5亿元。到2009年,我国GDP335353亿元,比2008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另外,2008年,全年GDP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30多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显而易见,但是,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都过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例仍然小于第二产业。

(三)各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从各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首先,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业比例正在逐步调整。农业所占比重过大的状况不断改变,牧、渔业的比重有所上升。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得到调整,并且逐渐向优质高效高产、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正在向现代工业化转化。虽然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仍然占较大比重,但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迅速上升。中国传统的钢铁业、纺织业比重逐步缩小,而高新技术产业如汽车业、电子等行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对我国经济影响较大的力量。第三产业近年来异军突起,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明显增加,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批发和零售业日益壮大,一批新型物流企业应运而生;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比重有所上升,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其体制正在不断完善以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为减缓全球变暖做出贡献的最好方法。

(四)区域产业结构现状(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出现加速升级的趋势。东、中、西部三大区域1985年和2001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分别为:东部地区为25.1∶50.5∶24.4和11.4∶48.2∶40.4;中部地区为34.4∶42.8∶22.8和18.7∶46.0∶35.4;西部地区是35.7:40.6∶23.7和20.1∶41.6∶38.3。它们变化的共同趋势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产业中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交替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这种结构变动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从而也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在1978~1990年和1991~1999年两个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8%和10.1%。产业结构和总量增长两者若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则产业结构变动率越大,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这种结果也证实了钱纳里关于“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的规律性结论。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东高西低”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各区域为了加快工业化,都做了大幅度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三大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东部地区7.5∶51.6∶40.9,中部地区是14.2∶51.2∶34.6,西部地区是15.5∶47.8∶36.7。可见,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基本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略低;中西部地区则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一般或一般偏上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还较高,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在区域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在制造业的内部结构中,重工业比重上升。由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条件不同,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东、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增长绩效方面的差距。

2.区域产业结构效益总体不高

随着各产业部门的分化与整合,产业结构变动会产生出结构效益。一般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数反映产业结构效益,该指数是某产业产值百分比与该产业从业人员百分比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西蒙·库兹涅茨在对佩蒂·克拉克定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会趋于稳定;进入高收入水平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会明显上升,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则会明显下降;只有当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第二、第三产业,且比值都较大时,才能认定产业结构总体效益提高。

我国产业结构效益下降,表现为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拉大。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并不表明第二、第三产业的实际效益最好,而只是反映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与其从业人员构成的背离程度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不顺畅。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各产业产值比重与其从业人员比重应该是趋于一致的,否则生产要素就会从效益低的产业流向效益高的产业,直到产业间的效益差消失为止。

3.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的比较

从区域产业结构的性质和特征得知,区域产业结构一般不能自成体系,而是各有重点。区域产业结构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产业部门,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应该具有不同的组合和内容,如工业产品的结构、主导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经济状况等。若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容基本相似,则会出现产业布局分散和结构雷同现象,引发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区域产业结构一般各不相同,且各有其特点,由此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拥有以下特点:一是区域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于数个在国内拥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产业部门,且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别;二是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之间相互开放、彼此补充;三是产业结构中不可能拥有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四是产业结构体系在各地区的运转,在区域内应自发组织,而不应受到政府的行政制约;五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既受到国家相关政策调整的影响,又对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成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