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特征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特征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为国家解决农村就业、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旅游业是十分优秀的出口产业。与此同时,旅游教育也随旅游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旅游交通状况也大有改善,民航、铁路、高速公路、江河游船及城市出租车全面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体系从建立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特征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

(一)基本特征

1.旅游产业高速增长

国内旅游发展迅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能够较大限度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它涉及面广,渗透力强,创汇优势明显。1996~2004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大大增加,除了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因素外,这9年间全国旅游创汇总额超过1400亿美元。1991~2005年间旅游总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为国家解决农村就业、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旅游业还有利于三次产业渗透合作,在国民经济“三产”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国际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迅猛增长,成为重要的创汇手段

旅游创汇具有很多优点:就地出口,主要提供服务产品;即买即卖,现汇收入,资金周转快;换汇成本低;可避开贸易壁垒。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旅游业是十分优秀的出口产业。1978~2005年间,我国接待入境游人数常以两位数增长,2005年接待入境游客12029.23亿人次,是1978年180.92亿人次的66倍强。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1.6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92.96亿美元,是1978年的近180倍。旅游创汇成为我国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成为平衡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

3.国内旅游持续稳步发展,人均消费不断提高

我国国内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到20世纪90年代走上快车道,近几年则成为广大城乡居民重要的消费领域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2005年国内旅游人次数达到12.1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人民币,已形成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国内旅游市场。

4.旅游发展进入新时期,出境游不断升级

1990年国家开办中国公民出国探亲旅游,1991年第一个出国探亲旅游团队成行。从1991年至1997年,出境旅游人数以年平均17.25%的速度增长,1997年至2000年,出境旅游者人数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5.生产要素持续不断向旅游企业集中

由于旅游产业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加之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容量有增无减,产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生产要素在我国旅游业成长期内迅速向旅游业集中。旅游投资不断增加,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旅游教育也随旅游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旅游交通状况也大有改善,民航、铁路高速公路江河游船及城市出租车全面发展。

6.国家制度安排主导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

不同的制度带给社会的变革形态和后果是不同的。我国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体系从建立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在解放思想的引导下,旅游产业政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后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使我国旅游业发展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对于国家的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7.旅游资源开发加速,旅游产品结构优化(www.xing528.com)

人类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阶段,即原始资源利用期、资源开发起步期、资源全面开发期、资源深度挖掘期、后资源开发期。我国旅游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1995年以后进入资源开发的起步期,目前已处于起步晚期和全面开发初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景区景点的投入逐年增加,景区的固定资产总额呈增长趋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市场需求,积极跟进国际潮流,并结合国情,设计和提供给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优化产品结构,使原有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度假型、探险型、商务型、会展型等多元化发展。

(二)存在问题

1.产品需求与供给形式单一,经营模式滞后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尚属于成长期,消费者需求旺盛且单一,企业供不应求。我国产业化运营的时间不长,产品形式单一,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在市场发育初期,需求旺盛,为独特的买方市场。因而,供给方并未因此影响其经营业绩,却暴露出观光型旅游产品季节性强的特性。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目前大众型旅游需求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人们大多数出游的情况仍处于游山玩水、走马观花的快餐式旅游形式,需求的产品层次低。观光型产品为主动旅游产品结构,使旅游资源配置出现季节性难以调节的问题。在高峰期,资源供给不紧缺,造成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在淡季,则出现资源浪费,景区、宾馆、酒店设施利用率低,从业人员失业率高等问题。

2.产品创新滞后,企业创新能力低

只有低技术的企业,没有低技术的产业。波特曾经说过,“只有低技术的企业,没有低技术的产业”。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服务行业,国家政府也将旅游业设定为一个解决全民就业的突破口,因而在行业进入性门槛极低,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致使行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旅行社在产品供给、线路设计过程中,产品雷同,对市场的驾驭能力低,一般采取价格竞争的方式获得竞争优势。

3.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没有技术低的行业,而只有技术低的企业。一个企业如果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必将在竞争中落后,一个行业如果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势必缺乏发展后劲。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产业要获得长足发展,技术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旅游产业也是如此。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性产品,而且旅游业提供的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在于,由于旅游资源的空间性而引致的旅游服务消费的异地性。对于具有这样特征的服务产品在市场流通环节中,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好的产品得不到好的价格,而不好的产品以次充好,横行市场。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各地域的多为信息网络是一个好的办法。因此,提高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能较好地与旅游产品的特性匹配,最大限度地优化产品和市场。

4.产业制度供给缺失引致资源配置错位

相关的旅游法规不健全,旅游资源开发产权混乱,利益相关方权益纠纷多;旅游企业产品的保护、旅游产品品牌的建立难度大,无法抗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消费者也无法通过透明市场规则和相关信息来进行产品购买决策和自身利益保护。

5.“黄金周”强化了旅游业旅游服务产品周期性供给与需求矛盾

“黄金周”制度,一方面,国内旅游需求井喷式爆发;另一方面,在大众旅游产品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趋同情形下,强化了旅游业的季节性供给缺陷,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旅游服务产品周期性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并使旅游企业在产品创新能力差、旅游需求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发育仍不足的情况下陷入十分窘迫的局面,间接导致了导游市场、旅游服务产品市场的混乱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