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政策制定模式:课改纵横观!

课程政策制定模式:课改纵横观!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程政策的制定模式的比较,来说明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政策制定模式的“课程共有”的价值所在。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克服上述两种模式各自不足并吸取二者优点的基础上,形成子一个水漏型的模式,它比较充分地体现出了课程共有的思维策略及基本理念,故在本文中也将其称为课程政策制定的共有模式水漏型的上半部是一个政策制定的过程。

课程政策制定模式:课改纵横观!

针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前景,如何根据现有课程价值观念和标准的变化,花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大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如何制定出课程共有的课程政策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类有关人员的积极性,是判断课程共有课程政策是否具有实践可行性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程政策的制定模式的比较,来说明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政策制定模式的“课程共有”的价值所在。

就已有教育政策(包括课程政策)制定而言,至少存在着三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金字塔模式或正三角形模式,这是一种中央集权型的自上而下的模式,按照这一模式,课程的决策权集中于上面,由中央或省市的行政部门作出决定,要求学校和教师执行,过程结束时由行政部门加以评定。

第二种模式称为菱形模式。这是一种地方分权型模式,按照这一模式,课程的决策权集中于地方,由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决定,上报中央,并要求学校和教师执行,过程结束时由行政部门加以评定。第三种类型称为倒三角模式,这是一种分权型的自下而上的模式,按照这一模式,课程的决策权集中于基层,主要由各自不同的学校作出决定,上报地方当局乃至中央政府。

上述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点与弊端,正三角型模式由于只重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轻视自下而上的决策渠道,因此其弊病是不能发挥中层和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样也不利于充分发挥与课程相关的中层和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会导致学校工作方式上的唯“上”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教师也只是一个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只能满足于照本宣科,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教师教教科书,学生背教科书的局面。菱形模式的弊病是不利于保证全国统一的基础性课程标准,也不利于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参与课程改革与开发的积极性,而倒三角型模式的弊病是既不能保证全国统一的基础性课程标准,各地甚至各校的课程设计质量差异较大。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克服上述两种模式各自不足并吸取二者优点的基础上,形成子一个水漏型的模式,它比较充分地体现出了课程共有的思维策略及基本理念,故在本文中也将其称为课程政策制定的共有模式(www.xing528.com)

水漏型的上半部是一个政策制定的过程。学校的基层工作人员、受教育者以及其他各方面有关的人员都可以广泛地发表意见。中层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向上级管理部门反映情况,提意见。上级管理部门也可以直接到基层去听取意见。这样就可以使各方面人员得以充分的交流和参与。水漏型的下半部分是执行部分。但是由于有了水漏型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性质亦起了变化。他们可以反映情况,影响到课程政策是否继续执行、修正或停止。

因此,课程共有意味着制定课程政策的主体在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相互协商、相互妥协;意味着制定课程政策的人要达到的某种目的或要达到的目标,即意味着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产生什么或不产生什么。这些目的或目标,成为课程政策制定的直接动因。同时,还意味着课程政策主体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意见,意味着一定含有某种共识或合意的因素是课程政策得以生效,真正成为一种有约束力的课程改革指南的一个基本条件。

总之,“课程共有”反映的是课程政策的一种理想状态,它不仅具有方向性、导向性,而且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第一,课程共有的提倡,在不断进行教育及课程改革的今天,必须是对课程及其存在方式本身的自我变革之决心的表白。因为在任何一种类型的课程政策中,拥有较多课程权力的一方虽然也说“课程共有”,但如果没有相当的课程权力合理分配的意识,就不会得到处于弱势地位一方或多方的信赖。第二,课程共有不是强求遵从现成的课程价值观及课程政策价值观,或是因片面强调“融合”、“和谐”与“协调”而将不同的课程权力主体导向同质化的方向,而必须是在承认种种异质者“共存”的基础上,旨在树立新的结合关系的哲学。第三,课程共有不是相互依靠,而必须是以与“独立”保持紧张关系为内容的。第四,课程共有是依据学科、社会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以及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与学校利益或个人利益相协调的原理而被内在地抑制的。第五,课程共有必须以透明的公开决策过程的制度保障作为其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